人寿三十九之股票投资(一)

4 Oct 2025 at 22:32:38

在《上卷》第《十二节》表12-3中,笔者写道,

长棍中的股票及基金,虽然有一部分也是封闭式基金及长期持有的股票,但也并不是完全不卖。从基金和股票的绝对面额数量,(及短炒收益),也可以看见卖的频率也很频繁,也即是说,尽管被列入在长棍,但实际上在007-2008年间,也经常短炒换手,而不是一味长拿,

在该节中,笔者计算了国寿的短炒交易收益。

从实际操作上看,国寿除了短炒交易性金融资产之外,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中有部分股票、基金确实出售了。其中基金部分,年报中无进一步详细数据,只有一个总面值,股票证券部分,见下表:

表39-1 国寿股票投资

e38090fdaec26a259777a

股票部分,分为证券投资及持有上市公司,虽然这两个名称看起来有点重叠,但前者主要是可转债以及 交易性金融资产 中的股票,即注明短炒部分。后者是可供出售资产中的股票(尽管该部分也短炒交易)。这部分是年报或者中报中,已经列出明细部分。初始投资是在记账日时,将现存股票的买入成本汇总,而市价面值则是以当日市价汇总。

相对来说,探讨股票投资,数据只是一个比较粗糙的框架。因为股票买卖实际比较飘忽,波动也比较大。同时,由于价格的波动,在便宜,以及更便宜之间,贵及更贵之间,也常重新配置。而记账日仅仅是半年一次的照相。并非连贯数据,而当日持有或者没有持有,很可能只是出于配置过程,不表示看好,或者不看好。

特别是,试图从列出的持股,数量以及是否持有,来试图窥探、瞟视国寿投资对某只股票的 策略,是很不可靠的行为。因为股票市场,弱水三千,自取一瓢,能赚钱便可以,而非一定要全面覆盖,而以残缺、离散、漂移数据,试图以拟人化思维探讨一个公司对某只股票是否看好,或者不看好,是很可笑的行为,还言之凿凿,纯粹蠢才。任何时候,读者、分析者都应该自己觉醒,基于此种离散数据,仅是有限度的、仅供参考的分析。

同样,初始投资 以及 期末面值,也是离散式的照相。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比如说,截止到12月底,照了一次相后,国寿于3月以12元卖出招行,然后又于6月以10元买回,做了一个短线抓波动作。尽管可能6月末持股数量不变,但初始投资总额降低了。依赖于上述离散式总额数据,是无法避免各种其他可能,更无法完全准确清晰分析出其背后买卖的逻辑。只能基于整体各类数据的汇总,以做一个比较粗糙的框架。当然,国寿也列出了每年买卖金额,从中体现出换手率大约在2倍成本,与市值相等,对于一个这么大的盘子,换手率还是很高的。而对于A股市场的各类参与者,则属于很低。

上表最后一列的比率,显示的是这两部分的股票的市值合起来,占汇总股票市值的比重。2007年末两者之和达到接近79%的程度,说明国寿持有的股票,是高度集中,即是这两部分占主要近8成,其他没详细列出来的,才占21%。而这8成中又集中持有上证大盘蓝筹股,即是年报中,已经详细列出来有具体股票名称的10大股票,该部分市值81,377百万,占股票市值70%。这比率是非常高的。即是前10大股票占了整个股票组合的7成。(所以,2007年股票投资是高度集中的。)

同样,2014年非常特别的,这个比率达到98%,其中,长棍占约一半,还有一半在短炒。说明该年国寿实际上短炒的厉害,几乎如同换了个操盘手一样。

2007年,是因为中国A股流通股尚少,所以,可供保险公司大笔买入的股票不多,而2007 - 2008年刚好又是大量大盘新股上市。国寿也在当年上市集资,资金充沛,也买了大量IPO货。初始投资29,821百万,期末市值81,377百万。按照市值计价,涨了172%。显示了这部分 IPO 货,随市场暴涨而面值大升,利润惊人。尽管没有卖出实现在利润表中,但在市场计价的会计方式下,这一部分利润,在2007年,已经显示在资产表中,并进一步反映在各种偿付能力指标上。因为此时认可的资产面值提升了,由此,偿付能力也随之放大,净资产数值大增,市场估价由之升高。

情况便类似一个投资者,用融资融券账户,跟券商借钱买股票后,股票上涨,尽管该部分股票没有卖出,但显示在账户上的资产、净资产数据会随之上升,然后,资产负债比率及偿付能力比率也会随之上升。

有时分析者会有一个幻觉,即如果这部分股票,在市场下降过程中,没有卖出,只是随着会计记账日期记账,而进入利润表减值则有一个滞后期。由于会计上,成本的计量,并非按照买入价,而是按照上一个会计记账日作为成本,随着市场下降,而进行减值或者浮动扣除后记账。从而,如果市场后来又再上涨,利润又会随之大幅度上升,因此会认为市场下降及减值对最终的实际利润无影响。但这只是一个静态的幻觉。如果股票的波动非常快速或者极其短期,按照此种会计记账方式,对于短期利润表或许没有影响。

但是《3号文》的记账方式,因为尽管其没有通过卖出体现在利润报表中,但实际上已经在资产、净资产上体现。而此种波动是否会表现在国寿股票的市价上,实际上依赖于投资者的估值体系而定。情况便如2014 - 2015年一样,2015年的中报,利润会暴涨,内含价值会增加,但这个利润和内涵价值是否可靠,完全依赖于国寿是否成功逃顶。

对于国寿资产来说,一个组合既持有股票又持有债券,即 资产 = 债券 + 股票。假设债券为静态不动,而将股票分数看成 n 份。即是每一股国寿的股票资产,代表了一份债券加上一份股票。在假设债券不变的情况下,那么,实际上,国寿股票份数上的价值,便与所持有股票内在价值成比例波动。

下图是一个具体直观的说明:假设持有的股票是工行。工行作为一家公司,短期内价值稳定,下图的横线,便代表了分拆成 n 份后每一份工行的稳定价值。在工行的股票价格随着牛市高涨时,国寿由于持有工行股票,因此国寿资产的市场价值随之水涨船高。但如果从所持有证券所代表的公司赚钱能力角度,即国寿所持有的工行的赚钱能力、内在价值来说,那么,无论国寿的账目上,随着股票上涨或者下跌,对利润表数据进行减值还是增值,与工行公司的赚钱能力无关。

但随着工行股票市场价格的提高,所出现在国寿的报表上的,没有卖出的利润,会体现在国寿的资产负债表,体现为一种 内在价值 的提高,因为国寿本身是一个间接持股的杠杠。这是间接持股的杠杆。一个聪明的市场,很快也将国寿的股票价格推高,以体现其持有工行股票的价格上升。但是,此时市场所体现的是,高于工行内在价值的,是由工行股票,在市场定价上涨所带来的部分利润,而不是由工行内在价值上涨所推动。

0af0fe2241c97f9a1109f

当市场投票状态逆转,工行股票价格下降时,同理,相应也会拉低国寿持有股票的面值,从而拉低国寿股票价格。由于市场的反复无常,因此,有时会低于上述横线,而有时则会在横线上方的部分。高于横线上方的,代表了一种 虚高 的价值,横线下方,则代表了一种真正的低估。

所以,理论上,国寿的市场,成为所持股部分市价的放大器是合理的。但如果认为手上股票跌了,随着市场后来再上涨,利润、或者价值会大幅度上升则是一种幻觉。其原因在于,如果工行的内在价值没有变化的话,上述此种幻觉,实际是假定未来市场对于工行的估价,会重新回到前期高估的高点,从图解上看,届时此种所谓 利润回归,实际上,包括了2个部分,一部分是横线以下的价值修复,另一部分,是横线以上的期望涨幅。

问题是,根据格雷姆理论,低估的价值有可能会被修复,但虚涨部分,却未必会存在或者涨到前期高点。因此,不能简单的认为,因为前期的下跌,而没有体现在利润表上,或者已经在利润表减值,国寿便默认持有 大量被低估 的股票。这是一种幻觉,或者已经是预设了一个重回6,000点的前提。要讨论国寿所持有的股票,是否被低估,其合理的准绳,依然是其持有的股票的稳定内在、合理价值。

情况正如前面所说的,一个融资账户,持有的股票上涨之后,引起净资产、资产的上涨,对应的,当持有股票下跌时,尽管利润报表上,没有体现出来,但其净资产和资产会加速下跌。对于这种下跌的估价,依赖于市场外部投资者而定。但这种作为下跌的放大器,是 真实存在的行为 而不是虚幻的。实时收付制下,会计的作用,便是要体现出此种下跌的存在。这即是体现在利润表的减值和资产表的浮动的作用。

由于国寿资产 = 债券 + 股票,如果要令到所持有的股票能够为投资组合带来更多的真正利润,从价值投资的角度看上,更有意义的是,在低于横线的低估的市场区间,应该更大幅度、仓位,去持有股票。因为经典的价值投资理论说明,在低于实际价值区间下持有股票,最终会因为价值修复而获益。对于此种修复行为的估值是真实而且是非常可能的。正如上图中的横线一样,大部分的企业,比如纺织业的价值,与股票市场的实时估价并非密切相关,因此横线下股票低估所带来的价值修复的收益,要比横线上部分的期望收益,要可靠得多。

而对于国寿所持有的股票组合而言,入账的股票价格下跌,是由市场价格下跌引起,而且(利润表上减值)入账幅度还没市场跌得狠,此时,在低位以市场价买入,会比原来持有更加合算。因为前者减值还未完,尚未完全减到等于市场价,比市场价成本为高。因此,减值是一种真实的损伤。因为很明显且简单的是,当股票下跌以后,再从公开市场上买入股票更有优势。

简单的,从一种事后诸葛亮的角度来说,如果知道日后股票是跌的,那么,不如空仓持币在低位买入,好过满仓持股待跌。这是一种非常直观的思维,即是2007年买入一堆 IPO 的银行股,漫长的跌价、减值,当然不如等到2012年再来买更划算。从股票操作上说,这很明显是一种事后诸葛亮式的聪明。但很明显,能知三日事,胜似活神仙。股市偶尔碰碰彩可以,长期随机买卖,自然呈现稳定概率分布。不可能出现非常漂移的结果,除非背后另有原因。

更进一步的,此种认为下跌过程持有,利润没有被消耗,而是被隐藏的观点,之所以是一种幻觉的另一原因,是因为保险公司的投资组合,并非是静态的,而是动态的。其动态来自每一年均收到保单保费收入。

属于分红险保户的账户,如果是趸交保费,由于资金是一笔过收取,后续每年的收益和分红,所依赖的投资,只能通过该笔资金的重新配比得到。但期交则不同,期交每期均有新的均衡资金加入,新追加的资金,对于保户账户所分拆得到的一个子投资组合而言,新的资金,如果能够在低位买入股票,会冲淡原来持股部分的亏损,从而拉低持股成本,这表现为整体盈利的平均。这相当于私人投资者,有源源不绝的现金流,不断买入,拉低平均买入价。从而,期交会比趸交的收益,更加均匀,而趸交分红险账户的收益,则更依赖于趸交当年年度,相对于市场的估值。比如说,2008年初趸交分红险的客户,到了2013年,很明显便赚得少。

但是,对于保险公司及分红险而言,新追加的资金,如果是原来的期交保单资金,那么,该笔盈亏可以通过追加资金平摊,但如果是新的趸交保单,由于资金来源和盈利贡献度不同,分红险账户独立,因此,新投保人的可能盈利,不会用于去填补旧投保人的损失。

特别是,在竞争的情况下,如果其他保险公司提早预见到股市的下跌,而将股票清空,比如说,假设太保,在投资组合上比国寿聪明,2007年看到高点,直接仓位清零。那么,对于同一投保人新单,投保于太保,在2008 - 2012年间,就算全部买入债券,最起码无需分享这部分的损失而可以有更高的经营损益,从而带来更多分红利润。

而没有清零的公司,比如人寿,由于漫漫的下跌过程,出于顾虑而不敢大幅度加仓,新资金便变成买入债券,其最终的表现结果,便是资产的膨胀过程中,股票、基金仓位的下降。此一过程,尽管看起来该部分股票仍然持有不动,但却由于没有进一步加仓,(即是股票仓位比率没有上升,)而使得整体分摊下来,所持有的股票仓位比率实际上变薄了,因此,即使升回原先的点位,分摊下来的净利润实际减少了。所以,前述观点是否是一种幻觉的另一个原因,依赖于权益占整体投资仓位的比率。简单的说,如果跌下来,再从底部回升的过程中,没有加仓,那么,随着总资产的变大,原来仓位变薄了。

尽管此一过程,可能2008年买入的趸交分红险保户,回报比较糟糕,而新资金可能回报更佳,但总体上,国寿是依赖于和所有保户的分红提成,从而,仓位变薄使得股东利润依赖于股票头寸的回报率下降。

下面进一步来观察国寿对该部分持有的股票的处理。该部分持有股票的期末面值,在2008年是一路下跌,当年上半年,上证指数从5,683跌到3,472,跌幅38.9%,下半年又从3,472跌到2,736,跌幅21.1%。全年跌幅51.8%。和其他表格不同,笔者在上表加入半年报数据,以更仔细观察其变化过程。

可以看到,国寿在2008这一年间,确实有卖出,由于初始金额是按照原初买入成本(或者IPO成本)入账,因此,数据不受资产面值浮动变化影响。利用初始成本这一数值,可以观察国寿的卖出净额。证券投资部分,初始金额从3,458.27百万减到2,501.27百万,减少957百万。减少27.6%。但没有卖出部分,还有72.4%。卖出、减仓部分的金额,(减了四分之一仓位)占比还是很小。该部分(四分之三)没有卖出的资产面值就缩水得厉害。整体上说,是打回原形。

持有其他上市公司部分,上半年减持了10%,但剩余市值却缩水了一半。减仓的动作,主要是在下半年进行。全年减少了27.5%。也即意味着有72.5%还没有卖出,但此部分,已经回到成本价以下,甚至出现账面亏损。(所以,此处说明,并非转移到 可供出售资产,变成长棍,就不卖出,而是尽管列入科目不同,实际上同样是短炒卖出。)相对来说,列入科目不同,只是说明了短炒部分,确实持有时间略短,买入卖出较快。

所以,林sir所盛赞的国寿的 IPO 平价货,实际上,敌不过2008年的大跌。在2008年年末,已经打回到上证指数1,820.81的水平,除了中间的27%部分卖出获利,并在2007年实现利润外,剩余部分,市价已经降低到原初持有成本价位以下,即使那些 IPO 货,像大量的银行股,此后5年连续阴跌,到了2012年还可以以比2007年更低的价格买到。(而在会计准则下,由于前述的说明,不断的减值。伤害净利润,净资产和内涵价值。)

即是说,当日的浮盈,此后几年陆续吐出,之前2007年一次入账的净利润、净资产增厚,以此后逐年的可供出售波动,以及减值损失逐步体现入账。这充分体现了国寿资产及财务报表,随股市大起大落,一夜风流,三生折堕的特点。

只有卖出部分,已经在当年入账,才是真正已经实现利润。剩余部分便记账,其市值每个时期按市场价格浮动重新计量,这部分在2007年占原来组合7成以上,而且后续逐年在2,500 - 3,000点间,还陆续将有些盈利的卖出,而后再有买进,因此总体初始投资金额起起落落。

从股票投资上看,如果能够不断逃顶抄底,短期当然可以获得最大收益,但如果盘子太大,跑起来便不容易。国寿的组合,有些是 IPO 货,低价买入的代价,是作为战略投资,有一个锁定期,想跑都跑不了,但接近75%的股票没有跑,说明2008年的市场,快速下跌得令国寿有点措手不及。(作为对比是太保,跑得很干净,所以说明并非完全是 IPO 货的问题,而是国寿跑得不够快。)

进一步观察 持有上市公司证券 的初始面值,2009年上证指数从1,849上升到年末3,277,中间最高点3,478,国寿从2008年年底开始,一路加仓股票,持有上市公司证券,从23,107加到33,738百万。可以观察到,2009年,持有股票部分,国寿在上半年和下半年买入相近金额,这一方面是保费均匀收入,另一方面投资上的做法,似乎是边观察边买。上半年股市急升,面值大增,下半年回落,面值缩水。

当然,这是林sir所谓照相法,即是看到两个时点的事。这部分持有股票,中间国寿也有短炒,其中 买入资金收益,便显示了对持有部分的短炒实现收益,以2007年及2009年短炒最多。2009年,短炒部分,实现收益13,458百万,颇有斩获,2011年,便所获无几。

从此处可以看见,对于 可供出售 中的股票部分,并非一味持有,同样短炒,而且股市一涨,便即时卖出,实现收益。所以,长棍部分,并非如林sir所说,从交易性金融资产,转入可供出售,便变成持有不动,做长线投资。而是同样短炒得厉害,只不过入账科目,从交易性金融资产,转入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罢了。

林sir的说法是,

2007上半年长棍占86%,短棍占14%。2007年9月的第三季报告更显示十大持股组合中,长棍占95%,短棍占5%,当股市处于高位时,管理层的投资方向倾向增加长线投资比例,减低短线投机,免受股市回落影响纯利表现,长棍的升值或减值则反映在权益中的储备金,不会影响损益账。买回的,放在长棍,不影响盈利表,但影响内涵价值(储备价值下跌)。股价跌,当坐艇,不出售。

这实际是一种有点自欺欺人的说法。因为是纯从损益表看问题。而市场并非纯看利润表,尽管该种入账方式不影响利润表,但却影响净资产和内涵价值。当市场不以净利润来估值,而是以净资产、内涵价值估值时,此种入账方式,对于不观察账面净利润者,实际毫无意义。因为,下跌便是下跌。

情况正如前面所说的融资账户股票下跌的情形,散户永远都应该记住,无论如何入账,股票的下跌是真实的。尽管列入长棍,短期不影响利润表,但持有股票价格下跌,在一个漫长的下跌中,比如2008 - 20012年间,一步步的将股票价格从高位减到市场价格,通过资产减值、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减值来体现,与通过净利润表一次性体现没有严重差别,不同的只是一方面,没有出售,实现亏损,另一方面,只是以时间换空间,拖缓了这种阵痛而言。

正如先前所指出的,最重要的事实是,由于整体股票仓位的降低,这一部分持有的股票,挤出了后来的加仓,实际上,与售出没有太大差别。从买入成本可以看到,国寿的股票投资的资金额,实际波动不大。波动比较大的是面额。

而更糟糕的则是,对于短期保单持有者来说,与长期股东不同,利润是有真实意义的。因为短期保单的收益,直接与短期的利润挂钩,因此,漫长的减值,会使得保单持有者的最终分红金额降低,而这会严重影响后续的保单售卖以及保单与其他公司的竞争。

按照同样算法,可以看到,2010年,持有的10大公司,实际是减仓,而2011年,也只是加回到2009年水平。该部分占股票的比率,维持在40 - 50%之间,意味着整体股票部分加仓不多。整体的成本,在未考虑按照市场价值波动之前,买入价大约在指数点位3,500 - 2,400之间。

如果考虑上述加减仓动作之后,重新核算手上股票、基金资产,以国寿2007年末资产,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中,股票115,507百万,基金60,624百万。合共176,131百万,再以持仓不动部分75%计算 = 132,098.25百万。到2011年年底,国寿在股权型股票、基金上,大约减值了37,809百万,减值了28.6%,即是将上证指数从5265减值到3,759点。所以,从利润表上说,如果指数长期维持在2,200,国寿仍然有进一步减值的需要。

以这个点数而言,2012年一季度、中报及第三季报出来后,会进一步减值,降低此一入账成本。所以,2012年的中报以后到年末,如果股市仍然维持在2,400楼下,国寿的利润表上,仍然有不少资产减值,会拖低2012年中报及第三季度、第四季度报表利润。

→ 笔者按:事实正是如此,在2012年,市场的分析员不懂分析,认为减值已经完成,又或者认为是国寿刻意操纵报表,这均是无知的表现。中报和第三季度报表大幅度减值。原因便是在2,100 - 2,200的点位时间足够漫长,触发减值条件。

2012年上半年减值15,168百万,单三季度减值13,904,合共29,072百万,几乎接近前面4年的总和。如果从2007年算起,股票减值67,044百万,和股权型损失7,297,合共74,341百万 / 132,098 = 56.27%,如果以上证5,265算起,大约减值到2,459点。这最终令到2012年的年报利润会非常之难看。

由于股东分红、保户分红、乃至扣除资产浮动后的股东净资产,按照A股财务报表,与账面利润有关,股市长期低迷,引发账面净利润下降,除了伤害股东分红之外,也影响保户分红红利幅度,而由于银保渠道占了半壁江山,因此,短期分红险的分红幅度大小,严重影响后续趸交保单的售卖。情况正如前面所预测的,2012年的趸交银保,大幅度缩水。这真是一个馒头引起的血案!

要使得组合更有价值的话,应该在持有的股票低于其真实价值时大幅度增仓。这正是笔者在《投资理论》中多次指出的,最重要的是仓位,而非具体某只股票的各种预测。由一系列比重最大的股票构成的集合,对于整体的实际收益率影响最大。该比重直接影响整体收益率,因此,从长远上,要提高组合收益率,便必须在低位增仓权益类资产,尽管这种增仓行为可能短期内会因为资产减值严重损失账面净利润。(而从一个私人投资者角度,或许不需要考虑这一问题。)

对于持仓中的可供出售金融资产而言,根据国寿的会计政策,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中,股权型、债权型部分,以最近的市场价格为基础计量。其中又有一部分是非市场交易的证券,以成本减值法计量。国寿的计量方法,是每年年末12月31日,在市场交易部分的公募基金和股票,当天价格入账,如果无交易的,就按上面的减值法,按减值后成本入账。而报表上的损益数据,则以这些 mark to market 的资产面值为基础,逐期核算其公允价值变动及具体入账每一项目的变动损益。

前面已经探讨过股票部分的操作,对于整体可供出售金融资产部分的加减仓动作。其方法与计算应付红利负债的公允价值波动类似,是利用年度前后的资产面值,扣减可供出售资产公允价值变动部分,不考虑减值部分,所得的差值部分,便来自该部分的加减仓。

表39-2 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变动

aba1ff9cabe34f67ea6c3

上述这个算法,同样是使用了财务三张报表的互动来核算经营上的变动,和核算应付红利的公允价值差异原理一致。有蠢材读者,一知半解,动辄以为财务报表三张表,只需重视某一张表,或者动辄说,只需看某一张表,实际上,这三张表格,如林sir所言,是互动构成一个立体操作。

由于会计上的数据延续性,数据有时并不对应于实质存在,会计记账只是记账而已,笔者列出历年连续数据,目的是从变化中阐述数据的沿袭、演变,需知道会计报表中,资产、净资产项目,实际均是一种时间尺度下的记账延续,有时并非代表具体某一实际事物。而探讨会计准则变化,也是为了还原记账数据的脉络。不知其所以然,不懂会计分拆,而喋喋于强调多年数据,画虎似猫,实在可笑!

可以看到,正如前面所说,由于国寿的承保业务一直有正现金净剩余,因此,尽管2008 - 2011逐年所能加仓现金金额大小不同,但无论持有资产涨跌,均有源源不绝的正现金,或多或少,可以加仓在投资组合上。

表格第4列,显示了此种现金净流入用于投资的金额。第3列则显示了这部分金额用于可供出售资产部分的加仓。(同时,可观察到,当2009年股市从1,664点回升时,该部分资产,使得上表中,2009年,出现一个正数。说明该部分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浮盈或者浮亏,是根据入账时点来计算。)

如同中卷讨论《现金流》部分时所说明,国寿业务分为二个部分,除了保险业务,还有投资业务。其中,投资业务是年年有投资收益,该部分有些是直接收取现金利息,有些收益不是逐年收取现金。比如说,折扣债券,其收益通过资产面额升高而获得,类似林sir早年所购买的零息折扣债券,该种债券并不派息,而是在购买债券时,其价格本身已经是折扣价,隐含的折扣,实际上体现了利率的折现。尽管没有现金收入,隔年入账上同样是收益。

又或者比如定期存款,定存三年或者五年,在第二年时,如果取出,则变成活期,利息很低。正常如果不取出,期间利息收入,暂存在银行不能动用,但利息则滚存下去,尽管见不到现金,但同样有收益。这从下表便可以看出来:

表39-3 投资收益 《利润表》Vs. 《现金流量表》

5fe7a9a89c99b4771e177

每年投资收益均大于实际收到的现金,其中有部分便来自于这种持有债券的面值随时间自然升高。该部分就算没有进行任何买卖,也没有收到现金,但只要持有,便会自然升值。或者定存存款的价值自然升高。

从组合的资产比例上看,由于此种债券和定存继续持有,在下一年,该部分债券、定存的资产面额、比重也跟着自然增大,变相相当于收到利息后再投资,(定存的好处,是保持了在存续期内,投资回报的稳定性)。

因此,考察国寿的资产配比调整,总投资金额部分,需要将投资业务收到的现金流,与该项投资收益合并一起计算,才算是总的每年新增可投资金额。即每年国寿加仓在资产上的金额,一方面来自承保剩余净现金,另一部分来自自身投资资产的增值。两者合起来,才是总的加仓金额。这即是表39-2倒数第3列。(这部分还没考虑上其他资金来源,比如发行股票融资收入,国寿期间没有该类活动,但却有发行次级债,因此,实际的新增投资资金还要加入该笔次级债。但这是几年一次,所以,不增加此一因素。)

从加仓的动作看,除了2008年加在可供出售资产上的比例,与组合平衡比例接近外,2009 - 2011年,新收到可投资资金,是加在定存、国债等远远比加在股票、基金上多。(从前表的原始投资成本,可看出基本上,股票、基金没有大幅度增加。)

2012年上半年,更是大幅度减了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特别是其中的股票、基金部分,转投其他。这体现在表39-2上,便是2012年的半年报,加仓在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上的金额,是减仓。同样,第三季度该部分仍进一步减仓。说明历史正在重复,在股市下跌的过程中,国寿不是加仓,而是不断减仓。

Michael Chen 2012-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