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泰研究 (2007~2009)
纺织工业的变迁(一)
纺织业是制造业中最古老的行业之一,同时也是资本主义工业史上最早变革的行业。
衣服乃是人类踏入文明社会以后的必需品,在文明之初,布帛的生产是如此艰难,以致在中国文学记载中,有夏桀的妃子妹喜,好裂帛之声的传说,来形容美貌的妃子,是如何无知挥霍而导致亡国。而孟郊的 慈母手中线,临行密密缝
则用来描述母爱之伟大。但无论如何,数千年来,人类以家庭为单位,积累了大量与纺织衣物相关的手工知识及技能,直至工业革命改变了这一行业的状况。
18世纪,一系列的发明,发生于英国的棉纺织业,从而导致了 工厂制度
这样一种社会组织生产方式的产生。其他又包括三个主要方面的变化:
- 以机器代替人力。
- 以无生命动力代替有生命的动力,特别是热转为功的发动机。
- 以矿物资源代替动植物资源。
这数方面的重大变革,引起其他社会种种领域相应的变化,并形成一种自我持续的增长、演变,最终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乃至在思维、行为方式上的认知。而在社会分工层面上,对于纺织工业乃至世界工业史来说,除了上述的三点在技术和原料上的变革之外,最重要的变化,是大量密集的人群,以机器为核心,集中在 工厂
中进行生产。
以技术划界的话,1760年以来的所谓 工业革命
可以简单的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1760-1840年,领导者是英国。代表性产品是蒸汽机和棉纺织品、铁器,陶瓷。组织形式上是工厂的出现。第二个阶段是(1840-1950)领导者是英美,德法。主要的变化领域是通讯和交通,代表产品是电报、铁路,钢材,涡轮机,汽车、收音机,电视机乃至抗生素。最重要的组织形态,是大公司的出现,以及管理职业化。第三个阶段,是1950年以后,由美国、日本,欧洲领导。典型产品是集成电路和计算机、复印机、移动电话、软件乃至避孕药品。组织形式上的变化,是全球化的加速以及知识性工作变得极其重要。工人从劳力工人变化到技术工人,再到知识工人。在劳动力和市场上,1978-19/89年之间最重要的变化,则是东欧、苏联的解体,以及中国向改革开放路线转变。这样一种转变,除了意味着计划经济的彻底失败之外,也使得全球最少有30亿人,从计划经济的围墙中走了出来,变成参与市场竞争的劳动力,并迅速通过学习,模仿,利用工业革命以来的机器成就、吸收相关的知识及组织管理方式,使得产出和竞争急剧增加,并进一步改变人们对于世界和市场的观念。
1760-1914年,纺织业是英国人的天下。在此之前,更为古老的组织形式,是家庭以及独立作坊,但他们生产出来的纺织品,并非完全自给自足,而是和农产品一样,通过供应其原料并购买其产品的商人,销售到远方的市场上去,(这样一种市场力量,联结了城市和农村,情况类似许悼云在《汉代农业》中所描述的,以大城市为点,而以农村为网,形成一个广泛的大市场。从一个非常宏大的全球化视野来看,中国的丝绸,通过丝绸之路出口,吸收了罗马的白银,使罗马经济陷入通货紧缩,并引发此后的分裂。这一节故事,可以去读笔者此前在《历史哲学概述》系列中的论述。)而在后方,织工雇佣了邻居,成为服装商。漂洗工和染工,积累资本,直接订立合同,再进一步实现后向一体化。但直到18世纪以前,纺织业在生产上的分工合作,仍然停留于十数人的范围内,而未发展成为一种规模生产。
在讨论棉纺织业的发展之前,先简单解释一下这一产业的技术流程:几乎所有的纺织工业都可以分为四个主要步骤:
- 准备阶段:原材料分类、洗净、梳理。
- 纺纱,将松散的纤维抽出来,成为纱线。
- 织造,将纱线织成布匹。
- 完工,根据布料的性质,进行漂洗、上浆、清理、裁剪、染色、印花、漂白等流程。
根据《中国证券报》对纺织行业现在四十家上市公司的分类,其中虽然有一些公司主业已经不再是纺织产品,而成为 壳
,用来投资房地产,金融等其他行业。但主要从事纺织业的企业,产品所经过的生产流程,基本上,仍然和二百多年前没有什么大区别。所区别的,只是使用的机器以及原料、工艺上的深化,以及在全球化广阔的市场上,成本和质量的竞争。
工业革命所使用的新技术是从棉纺织工业上革新,而非从毛纺织业上革新,原因在于棉花是植物的、稳定的纤维,而羊毛是有机的、易变的纤维,本身在技术上,棉花较羊毛更容易采用机械化作业。同时,原材料供应上,增大棉花种植面积比增加绵羊数量也容易很多。而一旦技术上,棉花的使用出现优势并在一个规模的产业链中维持较长的时间后,基于棉花纺织产品之上的服装生产技术,便会进一步自发深化,带动人们在口味和消费上的进一步发展,进而自发创造其市场。
在早期的工业革命过程中,有数项技术,大大促进了机器在和手工生产的竞争过程中获得绝对优势。凯伊的飞梭(1733),Wyatt 和保罗的纺纱机(1738),保罗的梳毛机、哈格里夫斯的珍妮纺纱机、阿克莱特的水力纺纱机,(1769)、克隆普顿的骡机(1779)。周有光:
发明飞梭,引起纱荒。1733年凯伊发明飞梭,布匹幅度加宽,生产效率提高一倍。织布加快,发生纱线供不应求。
珍妮纺机,代替手工。1738年惠特发明滚轮式纺纱机,
不用手指
纺出棉纱。1765年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纺纱机(珍妮是他妻子的名字),一只手摇动,18个锭子同时旋转,产量大增,解决了纱荒。但是,纱线均匀而不结实,只能作纬线,不能做经线。改用水力,技术杂交。1769年阿克莱特发明水力推动的纺纱机,纱线结实,可作经线,但是结实而不均匀。1779年克隆普敦兼采珍妮机和水力纺纱机的优点,发明
技术杂交
的骡机,解决纱线不均匀问题。技术更新,大量生产。1785年卡特赖特发明水力自动织布机,一根纱线折断,全机自动停止,效率提高40倍,纺织技术全面提高,实现大量生产。配合纺织,在漂白、染色、印花等方面也实行机械化;发明净棉机、梳棉机和整染机。从棉纺织的机械化,发展到毛纺织、麻纺织和丝纺织的机械化。纺织业的机械化初步成熟。
在这个时期,机器对于人力的优势已经明显显现出来:比如珍妮纺纱机相当于6-12个手工纺纱工,而一台水力纺纱机,相当于数百名纺纱工。而带有200-300个纱锭的由动力驱动的骡机,则远胜于一个80锭的珍妮纺纱机。纺纱流程上机器的改良,带动织布流程上的研发,1787年,卡特莱特发明动力织布机。到19世纪20时代,一台动力织布机相当于7。5个织工。更为重要的是,机器纺纱所生产出来的质量稳定性,远非人工所能比拟。到了19世纪中期,动力织布机在英国达到25万架。而手工织工的就业,则从25万人下降到4万人。而不久以后,进一步下降到3000人。
纺纱和织布的工艺提升,促使漂白、梳绵、后整理等工艺进一步提高,带动化学制剂的应用。机器的大量使用,使机器故障成为大问题,又进一步促进对材料的研究,皮带取代拉绳,铁被大量应用,蒸汽机的改良使其运行更加平稳,到了1825年,罗伯兹的自动骡机,使自动生产成为可能。1828年,John Thorp 发明翼锭精纺机,将骡机的间断性生产,进一步改进为连续性环形生产。到了1894年,Northrop 建造了第一台自动织布机。每一种新技术和机械的发明,均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或质量,并带动更大规模的产业发展。而大规模生产,则进一步带动在动力的研究和开发,进一步节约劳动和燃料。这一趋势,不断自发深化,发展。到19世纪70年代,手工织工彻底消失。
在这一过程,得到的教训是,在工业品的生产过程上,一旦超越某种规模后,机器的生产效率便大大超越手工。而在不考虑其他条件下,竞争的主要核心是机器,工人所需要接受的训练是如何使用机器,并配合机器的速度来完成生产环节。到1914年,英国人拥有世界纺纱纱锭总数的3/5,技术上远远领先于其对手,并独霸了世界上棉纱和棉制品的出口市场,其平均出口份额大概在70-80%之间。直到1920年以后,日本人在这一领域的兴起。
值得注意的是,从1840年以后,二次工业革命便已开始,科学技术的应用,创造出大量此前人类所未有的物品,并进一步改变人们的沟通和行为方式。而在此过程中,英国的纺织业,仍维持了约80年,才被日本人所超越。在讨论日本的兴起之前,要提到的是美国人在组织形式上的创造。美国最早的纺织工厂,发端于 Samuel Slater,他是英国 Arkwright 的工匠。熟悉从梳绵、纺纱、骡机等整个系统,到了美国以后,他直接复制了英国的机器。到1808年,美国有15家棉纺厂。1807年,由于担心卷入欧洲战争,Jefferson 签署禁运法令,进口品价格飙升,带动内陆制造业勃兴。到1809年,美国大约有100家棉纺厂。但1814年战争结束,海外商品潮涌而来,美国的纺织品便经历了一次严重的洗牌和转型。
美国最重要的贡献,是将制造布匹的所有流程,联合于一家工厂。这一过程大约在1812年后的30年间。在英国,纺纱和织布的过程是分开的,同时,普遍使用男工。因此,走锭纺纱机一直被延用。美国在组织形式上,将纺纱和织布的生产过程的联合起来,促进生产速度提高,更重要的是,整个工厂从一开始的建造设计,便根据生产流程来配合。比如说,将不同流程建设在不同楼层,然后独立监察管理,原棉进入底楼,而布匹成品则形成于顶楼,然后分别在内部专业化管理生产。这样一种将不同环节的生产流程在一个工厂内部一体化的过程,成为此后的基本模式。
同时,配合第二次工业革命所带来与钢铁相关一系列产业的变化,并利用其在钢铁浇筑,金属加工,机床方面的成就,美国除了可以自给自足本土的纺织业需求之外,更集中发展了纺织机械业。在1813-1853年间,纺织机械业一直是美国最大的重工业。并成为此后各种其他工业的摇篮,从纺织业和纺织机械业培训出来的工人,为其他工业提供了大部分生产工具,并充分发展了美国金属加工技能。到1860年,美国成功解决了工业化,到1914年,美国的制造业产出在全世界领先。但工业化,并没有结束。而纺织业,直到沃伦巴菲特开始专业投资之后仍然存在,后来名望卓著的伯克希尔哈撒威公司原本就是一个纺织公司,这家公司是在1889年创建的,当时取名为伯克希尔棉纺织厂;现如今的名称是在伯克希尔棉纺织厂与哈撒韦纺织厂合并时采用的,后者也是在1889年创建的。沃伦巴菲特意识到棉纺织品生产无法与外国人竞争,伯克希尔公司于1969年逐步撤出了这种前景黯淡的生产业务,并被改造为一家专业投资公司,并发展到今天成为最昂贵的股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