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面对经济环境的博弈--鲁泰之二(棉花成本)

1 Sep 2025 at 15:20:17

鲁泰研究 (2007~2009)

企业面对经济环境的博弈--鲁泰之二(棉花成本)

在整个织布工业生产过程中,工艺上最困难之处是织布及其后处理。色织布的工艺,是先将纱线或长丝经过染色,然后使用色纱进行织布,这种面料称为 色织布 。大体上,一匹布可以分为经纬方向,经向的纱线主要是提供布匹的弹力,而纬向的上色纱线则是使布匹出现花纹。织布产业化不难,但要织出好布,却是十分艰难。(这个联结指出布匹之验收标准,甚为复杂。纱线常有断头,漏纬。所以,生产时常不得不多投料以防止因为生产良率不佳而无法交足货,多投部分,便成为冗余成本,吞吃所剩无几之利润。

棉花纺织品在各类成本中,占最大支出的成本,是棉花成本。大体上,棉纺织行业的成本一般是七分纱、八分布——出纱线产品的时候,原棉、原料占到70%的成本,人工费、管理费、水电费和利润大约占30%;而到了织布环节,纱线的成本占总成本的80%,人工、管理费、水电费和利润只占20%。折算过来的话,对于纱线和布匹一体化的企业,棉花大约要占据50%以上的成本,而另外20%则是其他原料,剩余的是人工、水电、管理费和利润。因此,棉花及相关农产品价格的提高一旦价格飙升,便急剧影响纺织业的成本。而工人薪水的提高,将更严重的影响纱线产品的企业,甚于织布企业。

现在全球棉花生产和消费基本集中在六个国家。中国、美国、土耳其、印度、巴基斯坦、巴西,这六个国家超过全世界棉花生产和消费的76%。而中国是世界最大消费国,消费比例是全部产量的30-40%。而且中国也是最大的棉花生产国。但是,棉花价格的定价,却不在中国决定。

由于中国盛行计划经济数十年,而转型期间,先前制度、人事、权力等社会结构形态并未随之同步转型。一些垄断行业的价格,仍然掌握在某少数人手中,特别是牵涉国计民生的大宗商品定价,常被称为指导性价格,但实际上其运作机制乃是处于一种秘密阴谋的形态。而在一个成熟的高度自由的市场中,价格乃是由市场中的买卖双方博弈而成。全球扁平化的趋势,使得交易在何处成交的地点并不重要,交易的关键,在于市场流通,而买卖双方能够各取所需,通过价格自由体现其需求。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自发发展,自然催生期货交易。对于许多炒家来说,期货提供了一个赌博和炒卖的场所,但对于商品的用家和提供者来说,期货市场最为实质的功用,是可以在一段时间内锁定成本价格,清晰对未来预期,从而减少不确定性风险。

衡量棉花价格的合适标尺是国际棉花价格。尽管中国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棉花生产国、消费国和进口国,同时,也是最大的棉纺织品的出口国。但中国的棉花期货市场,却远未成熟,在国际棉花贸易中,最权威的两个价格:一是纽约期货交易所的棉花期货价格;二是英国利物浦棉花展望公司整理的 CotlookA 和 CotlookB 指数。这反映了中国在金融业及期货业方面的薄弱,但这个过程,却没有所谓争夺定价权之说,乃因金融业之兴旺,极其需要公平的制度、规则、法律、及透明的信息等诸多社会制度支持,而这正是过去30年来极权行政体系转型过程中最为薄弱环节。

下图是国际棉花期现货自1990年以来的价格,数据更新到2008年。价格最高是1995年上半年。而后再没有达到历史高点。

047bc8172d92cc4874af0

与所要考察内容比较直接相关的,是2000年以后的价格走势。下图,是2000年以后,国内现货价与国际现货价格对比图。

54425605a0e34bb111e2c

国内的棉花价格,要比美国七大市场平均价高约3,000-4,500元/吨。与纽约现货价,则有2,000-2,500元差距。其原因,除了显示了棉花质量差异之外,也显示了交易成本的不同,也即是风险贴水问题。

棉花种植及采摘业,乃是一种极其娇气的行业,怕风怕雨怕雹,包地种棉花形同赌博,风调雨顺还好,包地人就能够大赚一笔,相反,如果在棉花的开花期间碰到风雨雹,所有的投入全都泡汤了,包地人就会大亏。但如果天气好时,则又会到处丰收,谷贱伤农。同时,棉花质量,也与天气有关,布料要拉力足够好,便必须使用长绒棉。长时间的阴雨、高温天气,除了使棉花产量下降,也降低品质。因此,种植棉花的农户,若果没有期货市场来套期保护,整体价格便需要风险贴水,即是某一年有更高的售价,来平衡坏年份的亏损,才能使市场不出现短缺。期货市场成熟,实际上乃是提供了供需双方的必要信息,降低需求供应之间偏差的错位,同时也平滑了价格波动带来的风险。

中国的农业和工业不同,没有形成行业规模,大体是小农经济,期货市场必须执行统一可参照标准,才能降低买卖双方日后的风险。标准越清晰,越可执行,而交货可清晰验收并执行相关标准,才能减少日后货不对板的风险。同时,一个完善可追溯的信用体系及其后续配套措施,是日后出问题时的纠正机制。小农经济的一个突出恶果,便是交易者众,但成规模者少而执行标准混乱,同时,信用甚为可疑。比如棉花包装中以重量计价,棉农相应常增加包装重量,参入铁丝。不稳定的质量供应标准,是中国棉花期货市场实际执行起来,交易成本远高于美国的原因。作为中国特色之一,国家规定了一个苛刻的执行标准,但实践起来,棉花交易中,买卖双方基本上是看货论价、就货定价。真正参与期货交易者甚少。期货市场不发达的一个结果,便是美国采用大规模生产,而且有成熟的金融期货市场来减少行业损耗,因此,如同上图显示,国际棉花价格实际上要略低于中国实际现货。

下面来看看棉花成本是如何变化,以及厂家如何应付这一问题,从数据可以观察到,2000年以后,国际棉花价格的最低点,出现在2001年10月—2002年6月之间,期间棉花价格下降了约40%,而最高点,则出现在2003年10月-2004年7月之间,上涨了30%。国内现货,相对于国际棉花价格,约有3个月的滞后时间。

根据这一数据,来对照鲁泰的布匹生产成本:如果按照棉花成本在布匹成本的50%计算,棉花价格下降40%,意味着成本最高可以下降20%,但厂家不是高明的炒家,无法在最高点清零,而在最低点全仓买入。适宜的折中计算办法,是以平均价9,500元/吨作为参照体系,以这一数值计算,比上一年下降了约21%,相应布匹的合理生产成本,应该下降11%,但实际上鲁泰在2002年的成本,比上一年只下降了7%,尽管已经是此后数年的最低点,但下降幅度,仍没有平均幅度大,这说明其生产过程中,有大量库存及时间滞后,因此成本无法一时完全降下来。

更为有趣的是,数据显示,成本下降,并没有带来利润的上升,相反,利润也达到了此后数年的历史低点。其原因,一种可能的解释是市场中存在大量的小规模竞争者,库存较少,在市场上,随行就市,即买即加工,因此成本更加低廉,而能够及时反映棉花成本价格,而后再进一步在市场上割价竞争,迫使鲁泰只好跟随。同时,下游客户掌握到棉花价格下跌的信息及市场竞争情况,反过来也会要求供应商降价,因此,该公司只好被迫降价:数据显示,2002年,该公司布匹成本下降了不到7%,但售价下降了接近8%,相应其他人力,设备折旧等成本无法反映在产品售价中,因此,利润率下降了接近10%。因此,原料成本急剧下降带来的直接结果,不是利润上升,反而是利润下降。

此后,2002年1月—2003年10月之间,棉花价格从7,000元/吨的谷底,爬升回13,000元/吨。继续以合理平均价9,500计算,约上升了36%,但该公司布匹成本基本没有大变化。相反,厂家却利用这一机会,将布匹的单位售价,提高了13%,从而使利润提高了33%。与上述解释同一逻辑,市场中小型生产者,由于没有库存,随时买现货加工生产,周期较短,因此最终有一部分原料成本要反映到产品售价中去,而鲁泰生产周期长,特别是原料库存多,因此,能够抵抗短周期的原料价格上涨,成本没有明显上升的同时,售价却紧贴市场同步提价,从而大获其利。相应的结论是,原料价格慢慢上升,对于公司的盈利,反而有帮助。但同时看到,售价上升幅度,只约占市场平均成本上升幅度的30%。

再来看看2003年—2004年的数据,棉花在半年间上涨了30%,升势凌厉,此时总体布匹成本,不再是不上涨,如果继续按照50%计算的话,则合理的上涨幅度应该是15%,但实际一下子上涨了22%,一部分原因,是原来库存使用殆尽,因此,成本充分反映棉花价格波动。其他原因,则可能与会计准则有关,公司加大了库存,成本在当年体现,从而令到成本增大。同时,这部分增大成本,可能掩盖了其他在财务、人力等方面的开支上升。此时的产品售价只提高了16%,占平均成本上升幅度的50%。因此每米布的利润只能勉强维持不变。从棉花上涨幅度与产品售价上涨的幅度看,2003-2004年这一波,产品售价幅度上涨要大于上2年,这一方面说明了行业之中,一些小生产者被清洗出局,剩余的,能够更加集中起来提价。

到了2005年7月以后,棉花价格趋于稳定。在13,000-15,000元/吨之间运行,价格相对稳定。棉花价格不再跑上跑下。由此,合适考察棉花成本的波动对厂家的营运的合适周期区间,是2000-2005年。如果将这六年看成一个周期,来统计鲁泰公司的布匹生产在成本、售价及利润上的变化,可以发现,总体上,成本上涨了30%,产品售价提高了28%,而每米布利润则累计上涨了30%,每米布的利润上升幅度,在一个周期下,和成本-售价上升幅度一致。也即是说,一个棉花成本波动周期做下来,该公司的布匹售价基本上将原料的成本变化抵消,并转嫁给用家。这说明原料因素上的波动,在短期会冲击厂家,因此导致每一年的成本、售价、利润幅度都不同,但一个周期完成下来,成本波动会被一个有能力的厂家所吸收抵消。用类似的方法计算,可以看到,衬衫也呈现类似趋势,在一个周期中,大部分成本基本上被转嫁出去,但少部分成本需要被厂家吸收,从而每件衬衫的利润幅度略为下降。

很有趣的结论是,与一般常识所认为的,原料成本下降,会使公司利润增大相反,原料成本下降,厂家的利润不是上升,反而会比成本下降的幅度更大。而同时,原料成本慢慢上升,反而有利于厂家的利润,只有到了后期急剧上升,才导致厂家无法将成本完全转嫁出去。之所以与常识不同的根本原因,在于该厂家处于产业链的中游,同时,其行业地位,具备一定的价格谈判力。并非所有厂家或者所有行业都适合采用这条通则,而需要投资者根据具体的情况,分别对待。这同时也说明,作为投资者或者公司运营的考察者,监察相应公司应对原料成本波动及运营成绩的合适周期,不是一年,而是一个营运周期,单纯以某一年的年报或者业绩来进行考察,比如说,单纯根据每股盈利的数据,并根据市盈率投资,很容易得出错误的结论和判断。更为关键的是,要划分出一个周期,来监察公司的运营,同时,这个周期并非通用的经济周期,而是根据具体的问题进行划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