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录F 人性和灵魂的文化论述

15 Aug 2025 at 22:01:51

历史哲学文本

附录F 人性和灵魂的文化论述

人性的问题,是各种宗教立论以及各学说的出发基本点,并且各执一词。

道教:为中土土产宗教。老子《道德经》说,

为吾有身,患莫大也。
大道废,有仁义;智能出,有大伪。绝欲去智,少私寡欲。

看起来俗人若昏,独其昭昭,很是世故。庄子说

小隐隐陵薮,大隐隐朝市。

得老庄传统的道士和墨客,或专研房中术,或练元婴以求长生,可以说,道教实际上并不太关心善恶的起源,而更关注个人的存身之道。所以,道教是一个个人之学,而不是一种伦理之学。

儒教:孔子说

食色性也,

不太主张以后天的道德标准去衡量先天的气质有无。但他的学生们却意见大不相同,孟子主张性善:

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1]

荀子主张性恶:

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后来程朱理学,走孟子一路,所以后来《三字经》便主张

人之初,性本善。

而恶,则只是一种 善的缺乏 ,而并非真实存在的事物。

佛教:佛教看众生,从无看起,向着成佛的目标迈进,六道轮回,以最终是否成就大智慧来论断,而不以当生当世而论。对众生而言,善的佛性与恶的无明,一体两面,在生死,是无明,出生死,便是佛性。从佛教说,性善性恶,其实不是问题。因为在千世万劫的因果轮回中,这个问题已经被消解。

祅教[2]:其教义是典型二神教,善神代表光明,恶神为万恶之门。火是善神代表,拜火,也拜太阳。[3]祅教教义中,善恶乃与天地俱生,其争斗,无始无终。

摩尼教[4]:基于祅教学说,吸收基督教的诺斯替派(Gnosticism)及少量佛教教义而成。摩尼教的教义为两宗三际,两宗指明暗,也即善恶;三际指初际、中际、后际,即过去、未来、现在。主张有天地之时,只有善恶二宗。善宗即光明王国,恶宗为黑暗之王(魔王)。二宗始于混沌之先,故善恶同源,与拜火教相通。

景教[5]:属于基督教一支,其教义主张,上帝无始无终,三位一体,创造天地万物和人。基督教义中,以撒旦为恶之化身。但《圣经》文字,容易引起冲突。比如《圣经·创世记》第一章中,神说:

我们要照着我们的形象,按着我们的样式造人。

既然人是按着上帝的形象而被创造出来,而上帝是全善全能,为何还有恶?《以西结》第二十八章十五节,解释说道,神没有创造一个邪恶的撒旦,而是创造一个善良而完全的天使长。由于骄傲自大,天使长堕落为魔鬼。但骄傲自大,正是七宗罪[6]之一,罪又从哪里来?奥古斯丁不得不竭尽心力,创造了 原罪 这个概念。让亚当、夏娃的后代,去为他们的先人在远古时代的一次放纵行为千秋万世的买单赎罪。

精神分析学派:精神分析强调利比多和集体无意识,将人类行为归入深层的无意识状态,看起来,更类似一种宗教。荣格主张, 集体无意识 乃是先天遗传,诱发因素则是后天影响。

博弈论:博弈论的开始假设是人的不合作特征,讨论合作如何从不合作中被诱导出来。纳什均衡的囚徒困境演示了一个例子,如果完全基于彻底的个体自私选择,可能会导致群体的低效率。

社会生物学:道金斯在《自私的基因》中,为基因如何合作以最大化延续提供了大量例子。

遗传学和基因:如果人性的善恶是胎生遗传的,那么,有必要找到关于善恶的基因,才能判断善恶的天性存在与否。可以说,遗传学和基因的研究,可以为各种文化理论关于善恶的看法,划一句号。

注释:

[1] 见《孟子·告子上》。

[2] 又称拜火教,约公元前600年—前500年,波斯人锁罗亚思德所创,依其仪礼特征而命名。萨珊王朝期间(约226—851年),被立为波斯国教。公元7世纪,波斯被阿拉伯人征服,祅教也日渐衰落。在《一千零一夜》的故事中,辛巴达航海遇见拜火教徒时,已视其为邪教。拜火教传入中国约北朝时的北周(公元6世纪中叶),唐时,唐人据其音而造新字 祆(xian) ,以指其神,在两京及西北各州有祅祠,用以怀柔西域胡人,但不许本土民间祈祭。五代、北宋时犹存,至南宋以后不见于中国记载。

[3] 参阅《陈垣史学论著选》。

[4] 创始人摩尼(Mani,约216年-274年),约在中国的东汉末年,此时佛教也开始传入中国。宋代《佛祖统纪》记载,唐武则天延载元年(公元694年),波斯有摩尼僧带《二宗经》朝觐,开元二十年遭禁。安史乱后,摩尼教借助回鹘的势力,重入中华。此后70余年间,一时为盛,为三夷教(摩尼教、拜火教、景教)之首。会昌三年(公元843年)为唐武宗所禁,转为地下宗教,民间传为 食菜事魔 。依仪式而言,摩尼教素食但不拜火。

[5] 景教为基督教一支,是基督教的聂斯脱里派,为 叙利亚人聂斯脱里于公元428年所创。叙利亚人聂斯脱利曾是皇帝任命的罗马帝国京城君士坦丁堡大主教。他主张基督的 神、人两性论 ,遭到持 一性论 的亚力山大主教西利尔的反对。这本来是东方教会内部的神学上论争,但二派分别受到帝国皇帝和罗马教会的支持。双方论争激烈,聂斯脱利终于在公元431、449年两次以弗所会议上被裁定为异端。聂氏本人被撤职,在流放中死去。他的门徒被迫东迁,在波斯传教,颇有发展,成为一个独立教派。时受宽容,时遭迫害,于公元635年传入中国。又名大秦景教,现存有《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碑文记述了景教于唐朝贞观9年(公元635年)由叙利亚教士阿罗本从波斯传入西安。由唐太宗派高级官员携仪仗队去郊外 宾迎入内 ,给予礼遇和支持,让他在宫殿里译经,在内廷中布道。并下诏许:准他在京畿建造大秦寺、于诸州各置景寺,崇阿罗本为 镇国大法主 。景教在唐朝有了很大的发展,享有 法流十道、寺满百城 之盛况。碑建于唐德宗建中二年(公元781年),明天启3年(1623年)于西安西南周至县终南山麓唐大秦寺所在地出土,在土中埋了842年。大概是在灭教战乱中被保护埋入土中的。

[6] 七宗罪即:暴食、贪婪、懒惰、欺骗、骄傲、嫉妒、愤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