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寿二十四之经营性现金流(二)

2 Oct 2025 at 18:43:07

上一节写到人寿保险业的展期特点,由于中国的经济仍处于增长阶段,随着 M2 急速膨胀,通胀和资产面额也不断抬升,百姓名义财富日益增多,保费收入不断增长。就算国寿集团早期手上的固定高息保单,造成一个大窟窿,但上市时分拆得法,将业务展期,再依赖后续资金投资收益以填补先前亏损。上市公司收到的保费不断高速增加,盈利进行分红,只要有稳定的现金流,可以逐期填补前期保单的亏损,假以时日,便可以逐步解决此一问题,这就类似,只要银行不再增加坏账,那么,通过印刷钞票,随着通胀增长,之前坏账的金额便变小,慢慢逐步弥消以前银行坏账一个道理。

这在《上卷》第《十三节》已经论述过了,也是保监会一直在规划各种11-5,12-5规划时,以保费增长为目标的原因之一。因为只有保费不断增长,形成上节所说的正现金流剩余,保险公司才能形成一个自生自发、有借有还的良性循环,其实质是拖后偿付时间,以时间换投资机会。如果能够不断以后面越来越大的保费收入偿付前面的保单负债,不断有正现金流,便能腾出更多时间以修正前期经营上的失误。同时,也能够做更多长期投资,静候投资环境的改良,以获得更好收益。所以,各种经营规划中,保费稳步增长,是重中之重。

有论者根据万峰讲话的 调结构 说,胡乱臆测,误以为保险公司能够看到或者预测未来几年某些投资项目收益高低,比如未来债券收益高低,由此可以如散户短炒,刻意少接保单,(注意,此一行为将导致保费收入减少,从而最终减少现金流剩余),以期操纵入市资金时点,以在低位有大量资金抄底,从而获得高的回报率。此种愚蠢思维是极其荒谬的,一方面是以散户心态去猜度公司运营,另一方面更是痴人说梦,不懂保险公司实际运营,胡乱臆测,还误导观众。正所谓:

长得丑不是错,出来祸害人就不对了。

还冒名伪装成笔者的文章系列,就更恶心了。

笔者相信,没有任何一本关于保险运营的教材,会写出预测明年投资市场而因此让承保部门减少今年接保单的说法,因为这明显违背前述正现金流剩余思想。刘汉民的书中,特别强调

保险公司的现金流,是其盈利能力和偿付能力的基本决定因素,甚至在不利条件下,保险公司也要不遗余力的确保现金流量为正。

对保费收入增长的重视,一览无遗。明显,只有不断增长的保费收入,才能够维续此种保险业务正现金流。从另一角度看,保费收入正现金流剩余逐渐减少,便意味着支出多于收入,正是保险公司业务的衰老表现。

业务上,有些保险业务员或许会在年底时,特别12月末,在保单任务完成后,将再接的单,放到明年1月再入账,以充第二年业务量,但这仅仅是极其短期,仅限于月间调节而已。

对于保险公司管理者来说,运营上,承保和投资实际上是分事业部制管理,在国寿实际是划分为子公司制,M型管理。如笔者前面指出,承保在投资之先,这是一种事实,而不仅仅是一种理念与否的问题。因为最简单直接的事实是,投资部门需要收到承保部门的余钱,才能有钱投资,否则便只能靠原先所投资的资产,重新炒卖增值。

理念上,为避免出现90年代固定高息率保单,罔顾日后经济周期及可能收益而抢保单,缺乏精算上的长期考虑情形,保单设计在精算上当然要瞻前顾后,这也是缪建民所指出的考虑。但这两者的平衡,是跨越承保、投资两个层面的运营者,比如说,董事会及管理层所要考虑的,这主要体现在产品的整体保单设计和精算上。即是保单设计时,在精算上不能再不顾及长期投资环境,胡乱做长期承诺。

根据《第一理财网》文章,从保单设计层面,保险产品设计的出发点是客户需求。保险产品开发的第一步是要有 Idea,然后在许多 Idea 的基础上筛选出可以被执行的 Good Idea 来开发设计成保险产品。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往往有几方面原因使得一个 Idea 不能成为一个 Good Idea。比如,费率太高——客户接受不了;或者,产品设计方面存在技术或监管的硬约束限制。种种因素都可能使得一些 Idea 被搁置或放弃。所以,缪建民所提出的保单设计要兼顾日后投资环境,跨部门考虑,便体现在此处。即是产品形态经历设计、测试、初步定型,最终再由精算部对保险产品定价。

在精算部完成对产品的定价之后,产品市场部在此基础上对产品形态进行适当的微调,并最终确定产品合同条款、费率表等有关产品形态的全套资料,这个环节就是产品最终定型。在完成所有上述流程后,公司的总精算师、法律负责人要对产品进行审核确认,并向中国保监会备案。经中国保监会备案,意味着一款产品的真正长成,可以正式上市销售了。

但在实际操作层面上,一旦管理层做完该年度的经营决策和未来规划,而保单已经由精算部门设计完成,那么,承保部门的工作,便是努力去推销保单,而投资部门便是根据承接的保费收入所得经营现金流剩余来做投资。这是各个事业部和子公司的各自职责所在,也是各自的工作,接保单的便努力去抢保单,而管投资的则努力管好收益率。各司其职,无需理会其他。而资金其间循环,从收取资金,再到投资,又或拆仓偿还原先保单负债,形成循环,在一个循环之后,有现金流剩余,财务部分便是沟通两者的桥梁,掌控资金流出流入。一步步先后次序,不能颠倒。绝不会出现说减少接保单这种荒谬思维。

从经营性现金流角度看,对于承保部门,管理承接保费的重点,在于不断承接保单,令到长期下,保费收入一日多过一日,同时,保持扣减费用及退保、赔付、税收后的现金,有净剩余且源源不绝,无短缺之虞,能够自身保持业务运作,而无需依赖投资部门资金拆仓救急的担心。

因为投资市场变化莫测,如果保单要靠投资部门拆仓来偿付,实际意味着带来新风险。此种风险即是在市场低价卖股来偿付,造成实质性亏损。而实际上,引入这一风险,长期上必然增加公司运作成本,也降低收益率,违背保险公司运营的要旨。当然,这是从一整个年度看。如果从逐月或者逐季角度,财务部门需要其中协调,以保持现金流转而不枯竭。逐月开支的平衡,则是财务部门的工作,但作为投资者,无需理会此一事项,因为这是公司管理层运营以及财务部门应该完成的事情。

对于投资部门,要进行长期投资,当然是每年收到的现金,越多越好,因为这意味着弹药越多,可以无惧市场波动。情况便如笔者前面一节时所说明,类似于一个散户投资,如果有工作保底,现金流源源不绝,逐月有剩余储蓄,便可无惧股市上下波动。在低位还能加仓。如果短期市场估值偏高,没有好项目,那么投资部门便需加紧寻找投资项目,比如股市低迷时,可以投资债市。债市低迷时,还可以做PE,协议投资,合伙修建地铁、公路,实在不济,还可以存银行长期定存,甚至购买理财产品,只要资产回报率勉强足够匹配便可以,最痛苦的则是,如果有好的投资项目,却没有足够子弹,才是最痛苦。

如果碰到承保部门经营不力,剩余净现金流告急,需要在低潮时拆仓,贱卖资产,便会严重损失收益。严格说来,市场不可测度,预测必有失败的时候,如果还搞啥预测,反过来影响接保单,则是将风险从部门扩张到整个公司。事实上,正如前节所指出,这种不断流入,源源不绝的现金,对于一个穿越牛熊的投资组合,保持其原有收益率目标来说,极其重要。

从保险公司经营的不确定性角度说,督促70万营销员承接保单是保险公司可以也应该去做的,而未来的投资环境市场变化,却是瞬息万变,超出保险公司承保部门所可控范围。因此,合逻辑的做法,是承接保单部门和投资部门,根据其所指定的运营目标,各司其责,这才是正确的事业部(子公司)管理法。

从国寿的年报披露,也可以看出国寿这种子公司事业部目标制的横向 M 型管理方式:

本公司全面实行高级管理人员的任期制和任期目标责任制。每年年初,董事长与公司总裁签订业绩目标合同,总裁与副总裁签订业绩目标合同,公司总裁室与分公司高管人员签订业绩目标合同。业绩目标合同是科学分解公司战略目标的重要举措,有利于目标分解和压力传导,提高公司的执行力,保障全年经营目标的顺利达成。高管人员个人业绩目标合同中的考核指标,一部分与公司经营目标挂钩,一部分根据各自的岗位职责制定。

所以,这一段文字,完全印证了笔者所说明的,承保部门的业绩目标和层层传递的链条,管理上,是完全无视股票市场的忽上忽下的。

所以,经营上,一旦设定了本年度的保费收入增长目标,承保子公司的任务,便是专注去抢保单,而不去管投资市场有啥预测。设想如果根据市场波动来决定承保运营,股市低迷,需要资金,于是催促保险人员冲保费,明天央行减息,股市暴涨,就叫卖保单的不要冲,全回家休息,很快70万业务员,靠收佣金养家糊口的,没收入开饭,全跑平安、泰康、生命、阳光去了。对于保险推销员来说,谁给钱就给谁打工,工作也最好稳定,不然一会有工开,一会没工开,全家都饿死了,哈哈。

有些智商很低的分析者,读了笔者文字,又或者网上搜罗的国寿管理人员文字,又没有辨析判断能力,胡乱依据其中,一鳞半爪,进行发挥,甚至因为笔者没有贴完《上卷》之后全文,便冒笔者之名,胡乱发挥。甚至狂妄的说 擦屁股,实际是折腾出了一坨屎。更有甚者,又有其他读者,不但没有能力分析,又不懂得辨析,还以为其是秉承我的思想,列成一流派进行批判,非常搞笑,这些都是无知的表现。

在现金流问题上,承保部门要减少日后赔付的现金流冲击,所能做的,不是减少保单,而是 调结构,即是平衡各保单的到期时间,尽量避免某一种保单在某一年度,一支独大,或者集中到期。但在冲保费收入与平衡保单这两个问题的优先次序上,2009年以前国寿承保的做法,明显是前者优先,即是能冲保费时,尽量冲。只有到比如2008年的国寿鸿丰的量,明显大得有点超越管理层意料之外了。才需要调结构,而2013年,这些保单到期拆仓,其现金流高速缩减,同样是一早可以预测的。

从本质上说,保险公司经营的就是风险,而 猜测后市 实际上也是一种风险。经营上,应该尽力将不确定因素变成可确定的收益策略,锁住风险,而不是去猜测后市。这才是保险公司经营之正道。从本系列后面的《卷四》部分,关于分红险收益的分析,也可以看到,某一具体年份的收益率,同样不是承接保险业务时最主要的考虑。所以有些愚蠢的分析者所谓

有高明眼力可以测市,进而操纵保费加减

的论断,完全是胡扯,纯粹散户心态。狗尾续貂,误人子弟。

同时,从上一节表23-4 赔付 一项,也可以看到非常重要的一点:随着保单及保费收入逐年增长,因此相应延后几年,(一个周期后),的满期赔付也是一年多过一年,特别是,收入多数是两全寿险的情况下,如果届时投保人生存,那么前面收多少,后面便依次放大倍数赔多少,虽然中间有一个间隔的展期。如果届时后续满期时,再没有足够保费收入,便很难覆盖到时的赔付支出,满期时,便只有靠投资部门的收益拆仓来填补,上一节所讨论的正现金流净剩余,便会变成负现金流。

比如说,2003年收的保单,2007年到期,要保持承保正现金流,2007年便必须收更多保费收入来填补2003年所收保单满期时的支出。而该些2007年收的5年期保单又于2012 - 2013年到期,因此2012 - 2013年又必须收比此前更多的保费。

因此,人寿保险这门生意,短期看起来很吸引,因为短期可以利用客户资金(浮存金)去做投资,不必归还,长期下,却如瘾君子吸毒,被逼着年年去抢保单,增加保费收入,否则后续年份,到了某一个年头,一旦收入减少,赔付却不断增加,投资资产便需拆仓来补足差额。对于管理层运营来说,反而是要有前瞻性,计算出未来可能的赔付以及现金流,从而如果届时需要拆仓,便需要及早通知投资部门早做准备。

事实上,如果仔细阅读财务报表,是可以及早推知未来的赔付高峰。在国寿的报表中,准备金一项,便显示了一年内到期的准备金金额。将其与利润表的赔付对比,可得下表:

表24-0 赔付 VS 一年内到期准备金

dbc491ef5751fcbaf7f70

上表中,年报赔付数据是过去式,而一年内到期是未来式,因此笔者将其错开一年进行对照。可以看到,实际上的赔付总是大约略大于一年内到期准备金,但大致保持一个大约幅度差额。其原因是因为管理层是无法预计明年有多少突然意外发生,因此估算准备金时,按照完全没有意外,全部生存,(又或者根据既有模型,按照一定概率进行精算,)从而估算出一个一年内到期的准备金。而最终赔付数据,会大于预计的准备金,但差额大致稳定。

从而,下一年的实际赔付,几乎已经可以从该项 一年内到期的准备金 预先观察到。比如2013年的实际赔付总额,在2012年年报中,便可以看出。同样,根据2013年的该项数据,可以看到,2014年的赔付,当然没有2013年大,但也是历史第二。所以,笔者在2013年预测,2014年的剩余现金流应该有所增长,但幅度不大。(实际情况正是如此!剩余现金流数据,可以参考上一节)。

同样,笔者在此预测,2015年的赔付,处于2013和2014年中间。即大约在120,000百万,假定收入不会大幅度增长的话,剩余现金流,依然未必有大幅度增长,除非股市狂涨能够带来收入大幅度增长,但是,牛短熊长,短期的牛市,未必能够转化为长期增长的保单收入。所以,这意味着,在2015年年报出来之前,已经可以看到,实际可供国寿投资部门用于投资的剩余资金,并不太多。这便是前面指出的,前面几年保费收入狂飙的后遗症,由于当日接的保单多数是5年到期保单,尽管做了一个平摊避免对某一年进行冲击,但是,平摊之后,变成对三年进行冲击,因此这数年间,无论市场好坏,实际可供投资的新资金并不多。

对于外部小投资者来说,仔细阅读上述年报附注,便可以知道明年大约的赔付金额,用以估算是否影响现金流。市场上,一些分析者,有时随手胡乱编数据或者估算毫无章法或者依据,纯粹拍脑袋。笔者上述的预测,是一个范例,说明估算是有章法可依循的,而非拍脑袋胡乱编。同时,可以看到,对于公司内部管理层来说,数据非常详细完整,只要精心计算,是完全可以预测、计算到未来的赔付现金流的。

长期上说,万一市道不好,比如碰上前述的日本经济进入非常长期的通缩时期,退保、赔付逐年增加,收入却逐期减少,便必须依赖变卖投资资产来拆仓赔付,长期通缩,股市、债市长期低迷的话,那么,资产变卖价格便一日贱过一日,比如承诺了保户的保单回报,如果投资资产拆仓偿还时还不足,便需拿股东资金填补窟窿,这很容易被将导致保险公司走向破产的不归路。所以,保险公司经营,是和经济大环境的长期走势息息相关。最大的风险之一,便是经济非常长期走弱,投资回报率长期低下,利息一年低过一年,最终进入流动性陷阱,即是无论如何印刷钞票,都无法摆脱通缩,甚至进入零利率或者负利率,情况类似于日本这种长期通缩经济,届时,保险公司破产几率便大大增加。

经营上,如果某刻冲量抢保单,收入飙升,高潮不断,但却后继无力,日后到点拆仓时,需要大量资金支付,却无足够保费收入,届时便会对后面的现金流造成冲击。比如2007、2011、2012年便是典型,2003 - 2004年接的保单,集中在2007年满期,便对2007年现金流形成冲击。2008年保单,则于2013年到期冲击。因此,短期某一年的保费飙升,如果后续跟不上,未必是特别好的好事,因为这对于保险公司的运营,会构成一种短期冲击。正所谓,有多风流,便有多折堕。所以,保费增长和赔付,要平衡、匹配。这实际是对《卷一》笔者所指出的思想的进一步阐发。(从此处也同样可以看到,对于该种所谓测市而忽上忽下冲保费,明显是违背现金流匹配、平衡增长原理)。

再如,2008年,单国寿鸿丰趸交收入便有105,343百万,会集中在2013年赔付。届时单这一保单,便有接近900亿现金需要支付给客户。所以,2008年这张保单一支独大,对于2013年的运营现金流,将是一个巨大冲击。而由于该保单很大部分5年就到期,所以,只有5年时间可以去缓冲这种突然增长的冲击。但过去5年股市不振,因此,2013年,便出现如前面所计算,剩余可用于投资的正现金流剩余不多。

因此,一方面,承保部门后续能做的,就是尽量错开其他保单的到期赔付期项,比如说,2010年最好少做一些趸交,同时于3年内到期需要赔付的保单,多做其他满期期限保单。但可以多做分3年期交保单,(这与三年到期的保单不同,前者是到期,后者是收入,三年陆续缴费,10年后才到期。)届时收入上,便有更多现金,以减少现金流冲击,避免投资资产低位拆仓,有些蠢材(比如某号称市场先生的),只看见国寿2010年多做3年期交保单,便大喊保单素质下降,这也是典型无知表现,在国寿没有披露更多信息的情况,妄下推断。

又或者在2009-2012年间,多做期交,以尽量增加续期保单。这样万一2013 - 2015年,趸交收入不足,还有期交续期保费增长可以减缓这种冲击。调结构之一,就是要增加期交,以让届时有更多续期保费,这也需要在2009 - 2012年间进行。

另一方面,就是2013年,该年承保部分,要尽量去冲保单,承接更多业务,以收入更多现金,以令到收入和支出的差距,尽量缩小。从而,有更多正现金流。这是承保部门的工作,至于2013年的投资市场好坏,收到这笔钱后,如何投资,是投资部门去考虑的事。所以,所谓预测后市好坏来决定是否冲保费,完全是一种白痴想法。

对于投资部门来说,投资时,当然需要考虑匹配问题,在偿付的年度,准备足够的到期资产来偿还,比如说,大部分来自2008年的资金,直接定存5年期定存和债券,届时到期刚好拆仓还给顾客。从此处可以看见,保险公司的投资,不是如巴菲特般,长持几十年不动,忍受资产面值上下浮动,而是首要做资产匹配投资,再在期间调整,在负债资产尽量匹配的基础上,实现保单的目标收益率。这即是《上卷》所说的 负债-资产 匹配问题和收益率匹配问题。而不是小股东所期望的,以追求高收益率为首要目标,而不需顾及匹配问题。

即是原则上,匹配与收益率并重,但匹配优先。以避免拆仓还款时的错位。这是基于资金来源限制,而导致投资策略组合上的要求。所以,某大状师转行险企,以为可以学芒格巴菲特,一举成名,孰知保险大部分资金均定存债券,甚感失望,这表现了其对于该行业特性的无知。

林森池在2008年4月11日的访谈中说,

国寿的生意模式是,收到保费,一定要对冲。一个好的对冲,是要股票和债券互相配合,以满足不同年份的保单拆仓要求。除非股债齐瓜,即像美国1981年时,出现15%的利率,股债一切跌,才会出问题。

笔者在《卷一》指出,国寿投资部门上,采用的稳定投资资产配置比率,配合负债久期匹配,比起林sir简单使用 对冲 这一词语,更清晰的指出问题之实质,可谓一个更加高级的升级版。

2011年的中国,情况正类于此,由于星空08年大量放水的后遗症,央行以准备金及控制信贷来抬高实际利率,回收资金。由于打击通胀,提高准备金率并压缩信贷,实际利率和央行名义利率背离,民间高利贷流行,令到股市低迷,债市也同样低迷。市场因此大幅打压保险股股价,但这一年短期的股债双杀,实际是预示了中国经济长期高速增长之后,一个向中速增长、甚至低速增长的调整。看起来,2012 - 2015年此种调整仍在继续中。(2014年,此种调整实际幅度甚深,但数据并没有体现出来,具体参考笔者其他文字)。

所以,保险公司的经营重点,在于提前做好资产负债匹配,满期有足够现金偿付,而承保部门,则继续努力冲保费。此即上节所述,其重点在于,保费入一日多过一日,有正的剩余经营性现金流,便可以无惧短期债股齐瓜,因为资产无需拆仓,反而有资金可以在低位买便宜货,从而能提高长期回报率。所以,从此处可以看出保单源源不绝,有正现金流剩余之重要。

综上所述,可以看到,保险业务的核心是经营风险,而在财务控制上,现金流的重点,是 收入-支出 的剩余,收入早期主要来自保费收入,后期来自投资资产收益拆仓变现。支出早期主要是长期保单的佣金提早实现,后期则主要是保单满期赔付,特别是两全寿险为主的保单结构,更是如此。

这数者的收支,对于一张保单而言,在时间上是完全错位的。现金流管理的重点,是令到这几者在不同保单的集合,在每一个节点上,均尽量匹配,或者,平缓变化,以减少突然冲击。或者说,资产-负债,在时间上的错位问题,这一问题,实际上是整个保险公司经营、以及分析上的核心。也是 资产-负债管理 的精华所在。

这一节的文章比较长,以下部分是筹资部分,本来应该另起一节,但各种表格次序已经设立,后续文字会陆续引用到先前部分,笔者不愿再耗时间修订次序数据。所以,只能让某些章节显得极长。

探讨完承保和投资的现金流匹配,再来探讨筹资部分。《现金流量表》,除了体现公司的运营和盈利能力,还显示筹资变化。对于国寿的投资资产而言,一方面资金来源自前一节所指出的现金流净剩余,还有另一方面,便是来自筹资。下表是历年筹资收支中,股权集资和分红部分,这部分尚未包括发行次级债部分。

表24-1 国寿股权集资-分红

1fa38793152327e360b2a

人寿2003年和2007年分别在H-A上市,合共集资525.17亿,从2006年开始分红,以现金面额而论,到2011年,已经将所集资的金额,以分红形式全部返还股东。当然,对于A股小股东而言,实际收到的分红,加上现时的市场价格,离在2007年上市时,高价买入的股价,还有一段距离。即是说,小股东乃是亏损的。

这里面,涉及的损耗,除了上市时,承销商收取的高额佣金,炒新时小股东高价买入损失,以及分红时被国税局盘剥之外,一部分股东资金,实际上和大股东国寿集团交换了上市公司的小部分股权。因为大股东国寿集团在上市时,并没有放入新资金在上市公司中,只是拿牌照专营权和旧保单来和小股东合股,却年年榨取分红。

相对来说,国寿集团保留了高息保单旧帐,拿分红去填帐,也算厚道,这在《上卷》已经分析了。同时,小股东则搭乘分红便车,不厚道的是高价卖出的 IPO,投行、保荐人、律师等在其中大饱其利,甚至是否有一部分利益集团低价拿得原始股,(比如平安,以及各类女婿企业,又或者道德姐抽佣),在未有报道揭露之前,不得而知。这些利益团体赚的钱,最终都来自小股东的高价买入。(从打新股第一日,到此后6 - 8年的跌跌不休,正体现了此种金钱转移。)

对于上市公司来说,股权集资所得,已经在6年中以分红形式返还给股东,但主要大头是母公司拿走了,小散户的分红,实际尚不足以抵消打新股的价格。(比如说,到2014年中,股价仍然在13 -14元间,2016年,也是20元上下,就算加上历年分红,距离新股发行价18.8,仍然有距离。买到新股持有到现在,还没回本,而上市当日买到高价股的,则不知道何年才回家乡。情况与笔者以前分析《鲁泰》完全一摸一样,所以,上市当日买新股,绝对是摧毁财富的。A股市场有一种变态的独有投资策略,即是打新股策略,这也是奇葩。更奇葩的是,还有分析员提议,如果打不到新股,那么去炒次新股,即是为新股接盘,当接盘侠,这完全是此地独有的现象。)

不考虑2011 - 2012年次级债及历年回购金融资产来往部分,乃至资金的时间价值的话,十年累积下来看,国寿用以投资、购买各种资产的资金,便来源于承保业务每年的经营性现金流剩余,而没有来源自股权筹资部分。(次级债循环贷部分暂且不论。)

表24-2 保险业务现金流 VS 投资活动现金流

1f0ca7131bf880fb3b0db

可以看到,从2004年到2013年,九年间,国寿保险业务净现金流,加上短期炒卖所得35,620百万,几乎全部用以购买资产投资。(到2011年,剩下1%或者建大楼成为地标,或者变成现金净额。而累积到2012年,总投资额还大于保险业务净现金流累积,其来源,便是发债所得。)

这实际类似于一个私人投资者,有一个源源不绝的现金经济来源,逐年将收到现金流,视乎年度投资计划、策略,在不同时点,不断买入资产。尽管短期可能有不断短炒,调仓,所购入资产价格有波动,影响当期会计账面值。但长期下,其源源不绝的资金流,是几乎尽数投入于投资资产中。剩下的问题,是投资资产,在做完资产匹配之后,总体收益率为何而已。

购买资产之法,如上卷《投资》篇所述,理论上说,如果是请耶鲁的斯文森,合理的投资方法,除了某些类似投连险的投资账户独立计算外,总体集中起来的投资,实际是一种资产配置法 Asset Allocation,依据一个长期资产收益及配置目标,在策略配置上,追求一个相对稳定的投资配比,以获得不同年份间一个相对稳定的收益率,再配合短期估值,在不同资产间,调整仓位,前者以取得 α 绝对回报,后者用微调以提升贝塔回报率。这即是价值平均策略。

长期下看,资金逐年净流入,加上资产配置策略,只要中国股市、债市、银行、金融市场稳定,这几乎是一种可以预期一个大致稳定回报率的必胜之道。再如果能根据市场估值高低,做适当调整,便可有更高收益。而投资部门的合理策略,以及稳定回报期望,正是一种对不断流入的经营性现金净剩余及负债资产约束的反映,从这一方法,也反映了在资产回报目标及久期确定之后,资产管理子公司在操作上的独立性。但这仅仅是一种理想操作而已。(根据《卷四》,国寿实际上的操作,并非如此,具体涉及投资部分,有待后文进一步讨论。)

这样一种 承保-投资 两个轮子,驱动的结果,便表现在一方面保费收入不断增长的同时,也推动着公司整体资产和准备金负债不断膨胀。在到达某一个时点,剩余现金流变负时,需要全面拆仓投资资产来偿还先前负债之前,由于每年均有正的净现金投入,因此投资所得的部分,作为利润表上的利润,除了分红给客户、股东之外,剩余部分,继续以股东净资产名目,累积入投资资产。

从投资资产角度看,由于投资所投入的资金,是由收到的现金流剩余而来,所以投资资产的增幅,实际上是由两部分引起,一是不断增加的保费收入所引致的经营性现金流净剩余流入,二是所投资资产面额逐年累积收息、增值,本身所带来的增幅。前者仍在不断增加中,说明保险业的大草原,仍有广阔空间。

从下表可以看到,过去10年来,无论股市、债市涨跌、利率高下浮动,经济增长波动,所管理的总资产、总准备金负债,以及每年管理的合同,每份合同对应的准备金及资产,均一路上升。

表24-3 历年合同数-资产-准备金

9022a3ce43f8d980c7b52

总资产的增长,一方面来自所累积管理的承保总合同数的增长,另一方面,来自每单保单的面额增大,带来经营性现金流净剩余流入,比如2012年比上一年总资产增大315,009百万。其中来自保险业务带来的净现金流有141,387百万。剩余部分,除了资产增值,也来自发行次级债的借债。

从下表可以看出,超过一半以上的资产扩张,来自保险业务所获得的源源不绝现金流。特别是股市不好的年份,更是如此,比如2003,2008、2010、2011、2013年。简单的说,一旦投资行情不佳,国寿的资产扩张,便只能依赖于承保业务带来的现金流。而如果行情大好,则资产急剧膨胀,比如2007年,2012年、2014年。

表24-4 保险业务对资产扩张的贡献

89c9b2afda0c9a6f3368a

另一方面则来自投资资产自身增值部分,无论是卖出资产实现收益,收息、还是持有升、减值的账面浮动,再则便是向外发债、扩股筹资以及分红之后所得的外来资金。

总资产的膨胀,意味着每单位股票所代表的小股东资产,所拥有的可分摊份额不断随时间增大。这相当于一家纺织厂,产量不断增大,相应配套的固定资产如地皮、机器、流动资产如现金等随之增大,而每单位股权,所拥有资产的增加,只要管理层不出现经营问题,摧毁财富,保持合适利润率,价值便随之增加。

同时,总合同数的不断增加,说明了市场需求旺盛,即每年所新签订的合同数目,多于每年失效(退保 + 赔付)的合同数目。而投资收益继续累积在资产池中,也促成了资产-负债总额的继续增长。这同样也显示了沉积在每份保单中,隐含的每份合同所对应的可能股东权益的增长。当然,产量增大,合同数多,未必意味着股东赚钱,(因为这依赖于具体合同所得到的利润。)但最起码,这是利润增加的开始。

上表准备金一列,来自《上卷》第五节,如同先前所述,该数据是根据会计重述回去。如果不重述,直接用年报数据,结果同样类似。最后一列显示的是每份合同所增加的现金流。逻辑上看,每年均有保单到期或者退保失效,会带来现金支出,同时,也会有新保单收入。这两者之差,便是每年国寿所管理的新增加合同数,所对应的现金流差异,显示出这一入一出之间,对国寿所带来的现金流数量总额差。

尽管每年失效和到期的保单,并非完全按照时间序列一一对应,但大致上,可以显示出时间上,新保单增加和失效的旧保单,在这两者之间,失效-增加,为国寿承保业务带来的变化。这一金额在2008年以后,明显上升,这说明新的保单,在承保金额及单价上,从移动平均角度,对2005年以前的保单的代替作用,整体上现金流有明显上升。

整体上说,这两节所揭示的 剩余现金流-投资 管理中,说明承保部门的资金,尚处于增长阶段,未达到衰竭。在运营上的外在表现,而对于承保部门来说,重点便是如何使保费收入,一日多过一日。这是承保运营的重点,其他不论,且待下回分解。

Michael Chen 写于2012-1-1,修订于2016/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