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录K 工具的演化

18 Aug 2025 at 02:22:13

生存是人类基本目的之一1。技术则是使用物质而满足人类这些基本需求的系统方法。

构成人类的基本需求,在结成社会组织之后,并没有很大的变化,依旧是衣食住行。2 但满足这些需求的过程和方法,却不断演化,越来越复杂。3 在这个过程,更多的物质被涉及,更多功能复杂的工具,被创造出来,同时,除了基本功能外,其他无用的审美元素,也被添加进来。4本质上,物质和工具满足人类基本需求的目的并没有变化,但其形式和过程,却发生了高度复杂的变化。5

在人类的影响力足以改变地球的天然环境之前,6 地球及物种本身,便处于生生不息的自我演化。太阳及外星系的辐射和小行星的撞击,则从外部上,不断改变地球上生物的形式。但当人类强有力的介入自然界之后,人类对于自然的理解和经验,随世代增加,对自然界诸物质的使用,也随时间变得复杂。可以观察到的是,在人类历史中,物质和工具一直处于演化之中。比如说,为了满足作为饮水的器皿这一功能,出现了圆、方、椭圆、锥体等不同形状的杯子,以储存不同的容量。制造杯子的材料,也有木头、陶瓷、玉、金属、不锈钢、玻璃、塑料等多种质材。而将材料制造成为工具的动力,则有人、马、木柴、木炭、油、电、太阳能、核能源等诸种形式。相对于工具形式变化的多样性,材料相对较受限制,一方面受限于人类对于物质特性的认识,另一方面也受限制于生产成本。但材料的每一次变化,均会带来工具特性上的飞跃。而每一次动力形式的变化,配合适合的组织制度,一旦被采用,均会产生深远影响。7

最典型的例子,是重新分配了人和其他物种的力量8,也影响了使用不同物质和工具人群的权力对比。9 另外,则引起人类职业上分工的变化。进而,当分工提高了产品生产效率的同时,技术的范畴也不再局限于使用物质以满足人类需求,同时,也涉及人类如何组织以提高生产效率的社会科学的演化。这是工具和物质的演化对于人类文化及社会组织诸种制度的影响。

注释:

  1. 在《人心与人生》中,梁漱溟认为:生存和传种是人类的基本需求,这一需求乃由基因设定,即是人类的本能。除了采取基于某些原因,诸如谭嗣同舍生取义,张国荣意志消沉,神风突击队,在广场自焚以求来世超度等,放弃生存之外,对于大部分人类来说,与动物一样,求生这一基本生物性本能,是人类整体得以生存繁殖的基本法则。

  2. 马斯洛(Abraham h. maslow,1908-1970)的需求层次理论 A Theory of Human Motivation Psychological Review,将人类的需求区分为5个层次: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需求。由此,产生出一个偏好序,可以比较效用,并进行分析。但对于各种需求在人脑中的位置,目前的脑神经学并未达到可以较验的程度。从而,对需求层次的区分只是一种理论建构。

  3. 对于一个进食过程来说,通过不同形式(茹毛饮血—精食细哙)产生出来的食物,最终会被分解成为满足人类生存的糖分,其最终目的并无二致。比如原始人的茹毛饮血,和现代人一餐法国大餐,对于进食者的生存需要而言,所摄入的热量可能一样,而其关键不同之处,则在于食物被采取了不同的处理,而达到不同的形式。但制造出法国大餐的过程的复杂性,却远远高于茹毛饮血的直接进食,这是食物形式的演化。同样,亚当只是用一片树叶遮掩身体,现代人却进行了非常复杂的加工,以表达更多的审美观点。

  4. 比如,日本人对于物品所进行的精美而细致的包装;买椟还珠故事中,对盒子的不厌其烦的雕琢。

  5. 古典的演化理论,考察的正是关于形式的变化,对于一个生命过程来说,人之一生,无论此生,是波澜起伏,多姿多彩,还是平淡如水,人终有一死,生于大地,归于尘土,赤裸而来,赤裸而去。其目的并无不同,而所经历,也只是形式上的变化。

  6. 比如砍伐森林的温室效应,或者原子弹的大爆炸。

  7. 比如新、旧石器时代区分的依据,乃是依据使用工具的不同。而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的区分,则是依据使用的动力材料来划分,回顾最近的一百年,电力大量使用之后的世界,则明显与以前不同。

  8. 人类的肉身,天然要比老虎脆弱,但倚赖于工具,人类能够在地球上称王称霸而将老虎和狮子关进动物园玩耍。

  9. 比如西洋以强枪利炮,打败了苦练金钟罩和铁布衫的东亚人。这种胜利,彻底改变了人群的自我驯化路径,强调身体训练和格斗技术的咏春拳和少林寺成为电影传奇,因为高度敲击键盘,手指的灵活性,特别是小指的灵活性却得到高度提高。这是社会文化途径,对于肉身演化形式反作用的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