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卷》指出过,保险公司的运营,是由两轮驱动的,即是保费收入和投资。从这一节开始,探讨一个极其重要的主题:保费增长与平衡问题,即第一个轮子。总共分为四章。略微漫长。但通过对这个主题的探讨,除了可以明白两个轮子之间的关系之外,还从这个主题揭示出保险公司运营之中基础要素,并指向《卷四》及《卷五》中,关于保险公司利润以及估值的探讨。即是如何评价保险公司的运营,并进一步揭示为何会出现此种运营的原因。
前面说到,要令到经营性现金流源源不绝,便需每年的保费,一年比一年多。(绝不可能忽高忽低),因为理论上,以两全险为主的话,生存给付占大头,前期保费收入逐渐增大,那么,后续赔付会一年多于一年。若果某个阶段,出现周期转折,受环境影响,总保费不增长,而赔付及保户分红支出则因为前期的保单滞后,随时间增大,一增一减,那么经营现金流迟早会达到一个拐点而缩水,一旦变为负,便相当糟糕。此时便是保险公司的阶段转折点,一个良性循环周期被打断而可能向糟糕的循环周期发展,所以对于承保部门,不断保持保费稳步增长,是重中之重。
对于一张保单而言,保费收入可以有两种方式:一是趸交,一是期交。期交保费,实际是由趸交保费分拆而来,常规采用均衡水平法,即是比如假设趸交为一次1万,那么期交10期,每期便只需缴交1千。均衡保费有悠久历史,源于1700年的英国,即投保人每年的缴费是同一金额。此种收入方式,对于保险公司财务分析而言,非常重要。看起来简单,实际上极其关键,希望读者能够时时铭刻在心。
万峰在《中国保险学会2010年学术年会》演讲《平稳推动保费结构由趸缴向期缴转变》中,用下图来描述保费增长的两种方式:
- 通过趸缴推动总保费的增长。
- 依赖续期拉动保费增长。
图26-1 万峰:保费的增长方式

万峰说:
趸缴保费虽然可以实现保费规模的快速增长,但是对一个公司来讲并不形成持续的发展能力,期缴保费可以形成公司的持续发展能力。而续期保费这一指标,可以衡量一个公司持续发展能力。
相对来说,趸交保费,多数在银行、邮政渠道出售,收入是一次交费,明年收入是否比今年有所增长,容易受经济环境影响和渠道制约,每一年的经济环境不同,波动甚大,因此无法保证总保费连续增长。而期交保费,只要保单还在缴费期,客户又不退保、保单不失效的情况下,便能保持稳定持续缴费,即是意味着手上的有效保单,每年会按一个相同金额缴费,直至缴费期满。因此,从经营稳定、可预测,可控的角度说,要令到逐年保费一年收得比一年多,平衡现金流之外有净剩余,便需努力去做期交业务,而非一次趸交业务,因为这才是长远增长的重点。
多接期交业务,保持一定的延续率,只要客户不退保,后续保费便能稳定增长。这即是万峰指出的 保费自然增长性
:当期交保费达到一定比率之后,下一年度的续期保费会 自然的
大于上年承保年度。
按照万峰上面的图解,个人保费总收入可以按下述方式来描述:
-
个人保费总收入 = ① 趸交保费 + ② 期交保费 (即图右侧)
-
②
期交保费
= ③首年期交
+ ④续期保费
,→ -
总保费 = ① 趸交保费 + ③
首年期交
+ ④续期保费
,(即图中间部分), -
① 和③ 合起来,则可称为⑤
总首年保费
。
对于分析者来说,这数者需要仔细的看清楚,辨别其中关系。媒体报章上,常有保险公司各种数据披露,很多时候,分析者或者媒体记者,并不清楚数据是其中的哪一项,又或常拿不同公司的不同项目数据混杂在一起比较,因此,引起各种混淆以及胡乱分析。
简单的说,国寿(个人业务)的总保费⑥,由三部分构成,一是趸交保费①,二是首年的期交保单③,三是以前年度有效保单的续期缴费④。表26-1显示了国寿历年各部分保费收入。
表26-1 国寿个人业务保费构成
年度 | ① 趸交 |
② 期交总保费 |
③ 首年期交 |
④ 续期保费 |
⑤ 总首年保费 |
⑥ 个人总保费 |
---|---|---|---|---|---|---|
2000 | 10,792 | 13,732 | 9,727 | 4,005 | 20,519 | 24,524 |
2001 | 15,584 | 24,384 | 12,624 | 11,760 | 28,208 | 39,968 |
2002 | 52,269 | 37,733 | 14,629 | 23,104 | 66,898 | 90,002 |
2003 | 69,339 | 44,891 | 11,945 | 32,946 | 81,284 | 114,230 |
2004 | 54,869 | 62,225 | 19,693 | 42,532 | 74,562 | 117,094 |
2005 | 47,146 | 78,542 | 21,572 | 56,970 | 68,718 | 125,688 |
2006 | 54,833 | 95,608 | 24,386 | 71,222 | 79,219 | 150,441 |
2007 | 57,917 | 105,572 | 27,745 | 77,827 | 85,662 | 163,489 |
2008 | 141,109 | 122,289 | 35,386 | 86,903 | 176,495 | 263,398 |
2009 | 116,586 | 145,129 | 39,707 | 105,422 | 156,293 | 261,715 |
2010 | 122,659 | 180,122 | 52,149 | 127,973 | 174,808 | 302,781 |
2011 | 99,190 | 202,822 | 48,096 | 154,726 | 147,286 | 302,012 |
2012 | 80,118 | 225,723 | 45,531 | 180,192 | 125,649 | 305,841 |
2013 | 72,658 | 231,002 | 40,271 | 190,731 | 112,929 | 303,660 |
2014 | 66,253 | 233,029 | 46,083 | 186,946 | 112,336 | 299,282 |
表26-2是上述各部分对应于上年度的增长率。
表26-2 各部分保费收入增长率
年度 | ① 趸交 |
② 期交总保费 |
③ 首年期交 |
④ 续期保费 |
⑤ 首年总保费 |
⑥ 个人总保费 |
---|---|---|---|---|---|---|
2000 | ||||||
2001 | 44.40% | 77.57% | 29.78% | 193.63% | 37.47% | 62.98% |
2002 | 235.40% | 54.74% | 15.88% | 96.46% | 137.16% | 125.19% |
2003 | 32.66% | 18.97% | -18.35% | 42.60% | 21.50% | 26.92% |
2004 | -20.87% | 38.61% | 64.86% | 29.10% | -8.27% | 2.51% |
2005 | -14.08% | 26.22% | 9.54% | 33.95% | -7.84% | 7.34% |
2006 | 16.30% | 21.73% | 13.04% | 25.02% | 15.28% | 19.69% |
2007 | 5.62% | 10.42% | 13.77% | 9.27% | 8.13% | 8.67% |
2008 | 143.64% | 15.83% | 27.54% | 11.66% | 106.04% | 61.11% |
2009 | -17.38% | 18.68% | 12.21% | 21.31% | -11.45% | -0.64% |
2010 | 5.21% | 24.11% | 31.33% | 21.39% | 11.85% | 15.69% |
2011 | -19.13% | 12.60% | -7.77% | 20.91% | -15.74% | -0.25% |
2012 | -19.23% | 11.29% | -5.33% | 16.46% | -14.69% | 1.27% |
2013 | -9.31% | 2.34% | -11.55% | 5.85% | -10.12% | -0.71% |
2014 | -8.82% | 0.88% | 14.43% | -1.98% | -0.53% | -1.44% |
从过往几年的实际运营数据看,期交业务总保费保持稳步增长,而趸交业务却是阶段式冲刺。而且趸交保费收入,确实波动非常大,比如(2002年、2008年)增长数倍,2009 -201年则明显下降。然后趸交几乎是跌足五年。2013年趸交保费只有2008年高峰的一半。甚至总首年保费自2008年以后,也是一路下降,但总体保费收入仍然没有明显下降,便是依赖于期交的逐年累积效应。
同样,首年期交③也有起有伏,(比如2003年,2011年下降),但明显较之趸交保费,已经平缓很多。这两者的起伏,叠加成为首年总保费收入⑤的波动。2004,2005,2009,2011年均较上年下降,所以,从首年总保费角度看,过去8年有4年下降,而2011年也不是第一次首年总保费下降。但是,2011~2013年,首年期交连续三年下降,说明了保险售卖的艰难环境。
和趸交保费不同的是,期交总保费②则每年均保持增长,(即该列增长率数据全部是正数),而这又来源于续期保费④的增长。(见上面:② 期交保费
= ③ 首年期交
+ ④ 续期保费
)续期保费的增长,正显示了前面所说的 保费自然增长性
:当期交保费达到一定比率之后,(只要退保和失效的保单不意外暴增,从此处可以看出防止退保暴增的重要性。)下一年度的续期保费会 自然
大于上年承保年度。续期保费稳步增长,配合上新年度所接的期交新单首年缴费,一起推动了期交总保费的增长。这一列的数据,正充分显示了寿险期交业务的特性。
续期保费的来源,来自各种各样缴费时间长短不同的保单,比如有些是3年期交,有些是5年期,有些10年期,渠道也不同,主要是来自个人营销员,但也有少部分来自机构代理渠道。这些不同保单,缴费期持续到不同年份,每一年有一些保单停止(缴费)(但不等于保单失效)的同时,又有其他上一年、前一年的(当时新单)缴费继续持续,这最终汇总成为当期续期保费总额,这一总额,便显示了这各种各样渠道、来源、不同时间长短的保单,在该年所缴纳的汇总的(非当期新单)续期保费。
续保保费从2008年开始,重续增势,正显示了国寿个人业务,在2008年以前(即在A股上市以前)的过去数年间,对期交业务的重视,因为续期保费是滞后的,(无论这部分,是短期期交还是长期期交,)从收入数据看,到了2005年,续期保费收入已经超过当年的趸交收入。而在2008年趸交保费急冲之后,期交收入保费依然稳步上升,并在2010年超越趸交保费收入,成为推动总保费上升的力量。2009年-2011年,续期保费增长,每年保持20%以上。这正是来源于先前保单的积累续期。但2012 - 2014年,续期保费的增长幅度,便连续下降,甚至几乎不再增长。这实际说明该些保单所对应的前期(首年售卖的年份)区间,即几年前,期缴保单首年保费售卖不力。
到2011年,续期保费占个人保费比率,达到历史高峰,51%的水平。已经成为个人保费收入来源的半壁江山。2012年继续增长到58%,2013年增长到62%,这一方面是因为续期保费继续增长,另一方面是因为银保渠道所售卖的趸交保单,部分开始改为短期期交产品,以及银保趸交不断缩减,此消彼长,因此续期保费比率大增。
但如果不计算趸交部分,期交保单的整体平均缴费期却缩短了。因为短期期交增多了。所以,2011 - 2012年,有分析者(比如某市场先生)看到短期期交增多,便颇为惊诧,认为国寿业务素质下降,这实际是没有看到银保趸交向银保期交自2009年以后的转化,导致期交期限看起来下降,但实际从整体保单来讲,这是非常有利的。问题只是银保期交的量没有跟上,才是问题。
可以看到,2008 - 2010年底,银保趸交险受压,大致稳定向下,2011 - 2012年继续下降,而个人首年期交继续增长。这说明在2008 - 2010年度,国寿确实是在调结构,调的是首年期交和当年趸交的比率关系,即是个人渠道集中做期交保单,而银保渠道尽量保持稳定,同时,也将一部分银保渠道的保单,从趸交转向短期期交,其目标,就是期交尽快和趸交保费收入匹配。
但是,2011 - 2014年度的银保趸交、以及银保首年期交保单下降,则是市场环境恶劣引起,而不是主动调结构。因为如果真能这么 主动
调结构,那么便如有神助了。某T从万峰讲话,寻得片言只语,断章取义,将调结构看成是预测未来投资收益,来冲保费高低,甚至不接保单,这是非常荒谬的。
这完全是不懂企业运营,看不到国寿经营的艰难,反而大力吹捧国寿的经营者,认为是刻意如此,这种分析对具体情况缺乏准确的分析力和判断力,既不知道万峰言论中,所调者为何。误以为推掉不接保单,又以此胡乱演绎,导致极其荒谬的结论,强行为国寿贴金,殊为可笑。
万峰的 调结构
,或者说,国寿所谓的 调结构
是在一定区间内,在报表盈余目标已经实现的情况下,有限度的调节期交-趸交比率,令到部分趸交保费变为期交,可以减少现金流在某一年度的冲击,而更加平缓。而不是因应于啥后续投资的透视眼来预测,甚至推掉保单此种白痴推断。
更不是说,不接保单,而是游说顾客,在推销趸交或期交保单时,优先期交,由于个人业务员,利在其中,本来就算总公司不下指令,基于自身利益,都一定会优先推销期交,所以这种调结构的举措,主要力度,不是针对70万营销人员。而是着力体现在银行、邮政渠道上,通过趸交保单转向期交来实现。即是说,调结构,体现在银保渠道上,将银保趸交,向银保期交的转变。这种转变对于企业而言是有利的,而非 有单不接
这种傻逼想法。
笔者对于此种从公司管理者的文字,又或者从笔者这里,抄袭片言只语,然后胡乱臆测的行为,深感厌恶。此种行为并非严谨的分析,而是哗众取宠的装神弄鬼。做分析,无论引用、判断,如同前人的历史学著作一样,所谓有几分证据,说几分话,不能胡说。投资,可大可小,小者虽然是升斗小民,金额不大,但或许已是该人多年积蓄,不可胡言乱语,甚至误导,一味吹捧。
从数据可以看到,2009 - 2011年,银保期交的急速增长,这体现了万峰的努力,正是调结构部分。但随后,2011 - 2013年趸交急剧减少,同期银保首年期交并没有增长,或者说,没有增长到足以抵消趸交降低的程度,而是两者的一起下降,这说明由于股市下跌,国寿收益不佳,分配给保户的分红少,导致银保渠道的顾客不喜欢将钱放入分红险,转而购买其他理财产品,特别是余额宝等各种产品兴起,吸走大量资金。这绝非国寿的主动调结构努力,而是市场原因。而管理层,是无可奈何,甚至无力抵抗。
所以,这是外部环境的不佳,(包括外围理财产品兴起的竞争)、而不是调结构造成的。这说明,分析企业,要仔细的去分辨数据,才能准确的诊断出问题。要依赖数据分析,而不是胡乱臆想,随口胡扯。管理层不是神仙,相对于广阔的市场,管理层只是小虾米,不能胡乱吹乱捧成神仙,(这也包括从笔者的书单中,找到缪建民的著作,然后对其进行吹捧,这也是很可笑的),以为公司管理层,能够枉顾市场和竞争,任意操纵业务和公司,为所欲为,这都是臆想。
下图直观的显示了国寿保费的收入及增长的动力:
图26-1 国寿保费收入

自2000年算起,到2015年止,15年作为一个整体来看,个人总保费与期交总保费、续期保费几乎同步增长。波动的是趸交。底部首年期交(黄色),即是每年所新接的期交保单。增长率最为平缓,但这一部分保单在后期延续,因此随着时间过去,(浅蓝色)的续期保费总收入增长率逐步和首年期交拉开。这两者叠加成为期交总保费(粉红),再和波动的(深蓝)趸交保费汇总最终成为总保费收入的增加。
曲线直观的显示了,除了趸交有波动,其他四条线均是一直在增长。2010 - 2014年,总保费的稳步不前,是因为趸交收入下降与期交续期增长交叉代替,此两种趋势相互叠加、互相抵消引起。可以这么预期,如果环境好转,一旦趸交重拾升势,两者叠加,届时总保费将有明显大幅增大。(当然,对应一面,就是如果趸交没有增长,那么总保费便增长缓慢,而如果趸交继续急速下跌,可能还拖累总保费下降。)
如果抛开趸交不看,则总保费和首年期缴保费,这两者已经五年没有增长。这是不可原谅的,这与 调结构
没有任何关系。只是说明公司在扩张期缴保单方面的经营,增长乏力。即是如果不考虑趸交和银保渠道的话,单纯依赖个人业务员的期缴保单,从过去几年间,(包括上市到林sir投资的年份间)的高速增长,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平台期。因此,由于增长速度的减缓,估值上,可能不能太过乐观。作为分析者来说,从前述数据所揭示出来的这个问题,是非常重要的问题。这个问题,留待后文进一步分析,探讨为何该部分增长乏力。
有研究者因为国寿股价不涨,批评林森池,这是典型的事后诸葛亮。林sir也不是神仙,没有透视眼,电台讲座是2007 - 2008年,哪可能看透看到2010 - 2014年?更何况,事情是人做的,连管理层对市场都无可奈何,外部算命的给你担保必然保持该种增长速度??据此来批评林sir,也是相当可笑的。
笔者以前在投资方法论中,便指出投资需要监察,不断的及时监察。通过前述数据,在该些年份中,笔者监察到国寿的这部分期缴首年保单增长乏力,相对于市面其他分析者所指出的其他似是而非的问题,又或者胡乱吹捧,将管理层无能为力的事情,当成如神似鬼的刻意调节,这个问题,才是更加重要的问题!因为这个问题将直接影响国寿的未来增长速度,进而影响相对估值。因此,在该些年间,比如2011 - 2012年间,笔者看到这些数据,便对国寿这部分业务的增长动力存疑,当然,从《卷四》,《卷五》可以看到,这只是一系列问题中的一个。)
续期保费来自先前期交新单的延续,这种叠加随着时间有加速度放大作用。即是万峰所说
期缴保费,越往后续期保费的差距就越大,最终导致总保费差距越来越大,
这实际是复式增长效应的一个例子。这种持续增长,是国寿保费保持长期增长的关键。由于此种续期保费的滞后及复式增长,可以预测,在业务老化之前,如果能够保持保单和保费的增长,则年份越往后,总期缴保费越大,这便是寿险公司所特有的业务特质,也是寿险业务所以是千里马的根本原因。(即是说,千里马,老骥伏枥,虽然跑得慢,也是增长。只是速度跑慢了!)
所以,期交业务的重要性,直接体现在续期保费的不断增长推动作用,进而足以维持前面章节所说明的 正剩余经营现金流
,再进一步推动资产和准备金不断增大。笔者预测,当股市回暖,真有慢牛出现,如果经营得当,到2017 - 2018年前后,国寿每年保费总收入将超过4,000亿,总资产将达到每股100元。(注:此段文字写于2015年疯牛之前,懒得改了。)
从保费增长角度,期交业务对于保费长期增长是有很大好处。上面的图表中,已经展示了期交业务是随时间如何拉动保费增长。这也是保险公司乃至保监会一直喋喋不休的讲要多做期交业务,同时也下文禁止保险公司售卖短期型快速返还产品的原因所在。
根据报道,市面上,首次生存保险金给付最快的,在犹豫期满后即给付生存金,比如泰康人寿幸福人生A款终身年金保险(分红型),自犹豫期结束的次日开始至60周岁前,每年给付生存保险金金额为约定年金领取额的20%。这种快速返还,由于无法做长期投资,实际上相当于此刻多收客户钱,然后下一刻立刻返还,无法用来做长期投资,便无法获得收益,反馈、保障客户,纯粹多此一举,只是糊弄顾客的噱头。(但顾客有些不懂,还是很受吸引)
因此,保监会2011年6月,发文〈人身保险公司保险条款和保险费率管理办法〉若干问题的《通知》,对于快速返还型,比如两全保险,返还不得早于3年,保险期间不得低于5年,对于不符合要求的产品,必须在2012年前进行调整。国寿2011年热卖的“福禄双喜”分红险,(该年收入16,904百万)
成为自中国保监会政策出台以来首个被叫停的快速返还保险。
于2011年10月停售,昙花一现。(从该产品的热推,可见国寿经营的积极进取,也常打擦边球,并非如外界所想象 保守
,或时刻与保监会同调。)
当然,也有论者认为,保监会不应该管到这么细,监而不管就可以,比如郝演苏便认为,
保险公司销售什么产品、保险金怎样发放、保险期限多长,监管机关可通过行业协会给出指导性建议,不应强制规定。只要符合保险法,满足偿付能力监管、控制资金运用风险、合规经营和保护投保人利益的要求,就可以让企业放手去做。要相信企业的市场判断,如果产品不好,投保人不会买账;如果企业不盈利,股东也不会买账。
这背后的逻辑,是投保人有足够的知识来分辨这些产品,让到劣质产品在市场上被自然淘汰,但实际上,市面上的投保者,多数没有足够知识,来理解这一问题。当然,从商业角度,噱头,多点花样,有利于吸引观众眼球,促进交易,但羊毛出自羊身上,最终这些噱头的成本,又多是由百姓来承担。保监会作为行业监管人,出此规定,明显是有利于保护投保人的。笔者的观点是,就算是所谓金融环境发达成熟的香港,市民已经多次被保险公司所欺骗教育,但仍然防不胜防,像14亿的猪圈,在保险产品问题上,设置一些基础规则,还是极其必要的,不然傻蛋太多,骗子都不够用了。(未完,待续)
Michael Chen 写于2012-1-1,修订于2016/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