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哲学文本
附录E “政治经济学”考释
西文的 economics
[1]与中文的 经济学
含义不同。这种不同含义,一方面显示了文化交流过程中的路径依赖性,另一方面,引起理解差异,反过来,这种差异,又从一个侧面显示了文化的特性。
政治经济学
一词,则源自法语 oeconomie
对拉丁语 oeconomia
[2]的扩展。 政治经济学
一词首先出现于法国。一般认为,1615年孟克列钦(Antoynede Montchrétien)在《献给国王和王后的政治经济学》的书中第一个使用 政治经济学
一词。但1948年金(King)的研究指出,早在1611年也就是比孟克莱田早4年,迈耶尔·蒂尔凯(Mayerne Turquet)就已经使用了 政治经济学
。在英国,威廉·配第于1683年和1691年使用了这个词。詹姆斯·斯图亚特(Sir James Steuart,1767)是第一个把 政治经济学
作为自己书名的英国经济学家。
把作为一门科学的政治经济学与提供物质财富联系在一起的这种含义在19世纪的上半叶是极为广泛的。
边沁、穆勒、麦克库洛赫等都把 政治经济学
确定为研究管理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的体系。小穆勒则坚持 政治经济学
是研究财富生产和分配规律的科学,需要对事物进行深层研究和说明。
马克思为这个词语带来了政治斗争和社会阶层的意味,在一系列著作中,马克思认为 政治经济学
是研究和探索 市民社会的解剖学
,恩格斯则把 政治经济学
描述为是 对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理论分析
。鉴于 政治经济学
这一名称容易造成人们某些误解,认为这门学科主要是研究政治与经济关系,有的学者建议改称 财富学
,有的建议改称 经济学
。1879年,马歇尔夫妇把他们出版的基础政治经济学教科书定名为《工业经济学》。1905年,当杰文斯最后一次出版他的《政治经济学原理》一书时,便将该书改名为《经济学原理》。英国的经济学家尤其是马歇尔,是提倡和推广“经济学”这个概念过程中的主要贡献者。到了20世纪的20年代, 政治经济学
几乎已经都改称 经济学
。
到罗宾逊夫人、凯恩斯,再到熊彼特的《经济分析史》,
经济学被简单地看作是一套分析工具。不是教条,而是一种方法、一种思维方式、一种智慧的工具。
沿着马歇尔的道路,经萨缪尔森数学化之后,经济学彻底的成为了韦伯所说的 与价值判断无关论的工具
。这成为20世纪以来的经济学主要模式。
20世纪60年代以来,沿着加里·贝克尔的经济学帝国主义路线,经济学的研究领域,又重新扩展到了政治生活等非经济问题的研究上去,形成新的政治经济学,布坎南的弗吉尼亚学派通过公共选择学说使得经济学与政治问题紧密的结合在一起,形成的 新古典政治经济学
,而由科斯开创的新制度经济学也可以看成某种政治经济学。于是,政治经济学的含义变得更加复杂,而纠缠其中的,则是马克思主义者对 政治经济学
阴魂不散的复辟主张。
回顾完西文中的 economics
,再来看中文中的 经济学
,汪丁丁在《经济原考》中对这个词语的词源做了说明:
-
经
,章太炎《经学略说》:“古代无纸,以青丝绳贯竹简为之。用绳贯穿,谓之经。”《离骚》:“经,径也。”《说文》:“经,织也。”《左传》:“夫礼天之经也。经者道之常。”由此引申出“治理”和“规范”的意思。《诗·大雅》:“经之营之。”《周礼》:“体国经野”,“以经邦国”,“经,法也。王谓之礼。经常所秉以治天下者也。”由此和济
字相连接。 -
济
,《说文》释名“济水”而外,无详解。《易经》有“既济”,“未济”二卦,其义似应从“治水”而来(治水,“齐水”也),再引申为“利用”,“管理”,“完成”,“丰盛”,“给予”,“利益”。《易·系辞》:“知周乎万物而道济天下”,“臼杵之利万民以济”。从“济”字的“规范”和“完成”义又引申出“中止”的涵义。《诗经》有“既不我嘉不能旋济”。《康熙字典》引《左传》:“以欲从人则可,以人从欲鲜济。”又见《辞海》引《书·陈君》:“必有忍,其乃有济。”所以,“济”字的“止”义含有后来《大学》“止于至善”的意思,与“明明德”相接,这就回到了经
字。
汪丁丁指出,中文中的 经济学
,本身意味着经义之学和利益之学,从而兼具 义利之辨
,经济和道德双重意味。[3]进而,汪丁丁将其阐发为 市场经济的道德基础
问题。
但是,汪丁丁只考察了 经
与 济
的本来含义,并没有进一步考察 经济
这个词语将 经
、 济
两个单字连起来的词义变化。他谨慎的指出 经济
这个最早似乎见于杜甫的诗中,这种论断是相当谨慎的。王彬彬的《“经济”补说》引用了李白的《嘲鲁儒》中 鲁叟谈五经,白发死章句。问以经济策,茫如坠烟雾
的句子,指出最早将 经济
二字联用的,也许是李白。王彬彬引述日本富山大学竹浪聪的考证,认为东晋道教葛洪(283-363年)的《抱朴子》内篇中, 以聪明大智,任经世济俗之器
中的 经世济俗
,为 经济
一语的“原形”。
事实上,唐诗中,大量出现 经济
这个词语,最先使用的,可能是卢藏用。[4]、[5]但 经世济俗
并非道家思想,而是儒家政治思想。这一思想,源于孔子对周礼的修订,沿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这一路径,以个人修持为起点,以经邦济世为终点,构成中国儒家处理自我和世界之间的基本伦理关系。历经汉唐、宋明、直至晚清,一直是中国正统思想的核心体系。[6]与其遵循汪丁丁将中文的 经济学
的基本冲突定义为 义利之辨
,不如说,中文的传统意义上的 经济学
乃是最正宗的儒家思想中的 经世济俗
之学。[7]
如同竹浪聪说明, 经济
一词,唐以后传入日本,其义渐狭,专用指财务政策、财政措施,深合西文 economics
之义。这也正是亚当·斯密的《国富论》的原题 An Inquiry into the Nature and Causes of the Wealth of Nations 所研究的作为文明的背景条件的国民财富的性质,而不是作为国家致富的经世之义。当日本翻译英文文献时,使用这一词语时,两者含义其实一致。
等到中国从日本间接引入文献,严复翻译《原富》(又译《国富论》)时,坚持将 economics
译成 计学
,并在《原富》卷首的 译事例言
中说明:
计学,西名叶科诺密,本希腊语。叶科,此言家。诺密,为聂摩之转,此言治。言计,则其义始于治家。引而申之,为凡料量经纪撙节出纳之事,扩而充之,为邦国天下生食为用之经。盖其训之所苞至众,故日本译之以经济,中国译之以理财。顾必求吻合,则经济既嫌太廓,而理财又为过狭,自我作故,乃以计学当之。
同时严复在《四十自序例言》中所说的,
此二百年来,计学之大进步也,故计学欲窥全豹,于斯密《原富》之外,若穆勒、倭克尔、马夏律三家著作,皆宜移译。
如同本杰明·史华兹说明:严复之所以选择斯密的著作,乃是因为斯密的著作是源而不是流。[8]但当严复强调斯密关于政治经济学的见解, 政治经济学的重要目的是增进本国富强
,歪曲了斯密的原意。这源于严复与斯密的思想意识的不同。如果说,斯密运用了自由主义原则以强调重商主义的话,那么,严复对斯密的翻译,却是自1840年以来中国强国之梦的重新开始。
汪丁丁指出,严复清楚地意识到斯密教义中的 义利之辨
,并在《原富》按语中,指出孟子 亦有仁义而已,何必言利
以及董生 正谊不谋利
这种正统教义的问题在于 化于道皆浅,几率天下祸仁义
的实际操作性问题。尽管严复带有强烈的强国情结,但基于他对经济学传统的理解,在翻译 经济学
一个词语时,坚持使用 计学
而不用 经济学
,显示了其已经摆脱了传统士大夫的 经世致用
的角色,而独立思考经济运作规律的可能。
但 计学
一词并没有得到广泛地运用,相反, 经济学
一词更为流行,这或许显示了儒家思想的粘力。等到经过苏联列宁重新注释的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时。马克思关于 政治经济学
的见解,便正如赫恩及麦克劳德所担心的,与政治和意识形态纠缠不清。而这种理解,反而和中国儒家传统非常合拍,对于换个皇帝打工的士大夫阶层来说,这种表达或许更加准确。
20世纪80年代以来,马歇尔—萨缪尔森化的 economics
,在中国受到广泛流传,却一直因为牵涉政治及价值问题而引起很多争议的过程。可以清楚的意识到,这种争议,事实上,是传统儒家文化以及中国历史屈辱与梦想的意识形态期望,和理财之学百余年来的冲突的延续。或许等到这种屈辱真正不再,而 计学
不再被寄予民族复兴的期望时, 经济学
才得以真正还原其 计学
的面貌。
注释:
[1] 罗卫东,《经济学与政治经济学:一个简单的考证》(未刊稿): econom
一词源于希腊。 eco
的意思是家务, nom
的意思是规则。因此 Oikonomike
或 economics
的出头含义就是 家政管理
。亚里士多德在分析主人和奴隶、丈夫和妻子、父亲和儿子三部分组成的家庭时就是在这个意义上使用这个词的。这个道德哲学上的含义一直延续到18世纪哈奇森(1755)和斯密的著作《道德哲学体系》之中。
[2] 罗卫东认为:用 经济
一词表示节俭、勤俭、精心管理家庭和其他组织财务也是拉丁语发展的。
[3] 这和苏格兰启蒙时代将 经济学
视作研究 一个社会里生产、交换,消费
的学问一致。也和亚当·斯密一方面书写《道德情操论》,另一方面书写《国富论》一致。
[4] 《李太白集》中 经济
一词出现四处,《杜工部集》中 经济
一词出现五处,比李太白(701—762年)年长的,张九龄(678—740年)、孟浩然(689或691—约740年)、王昌龄(约698—756年)均使用过这一词语。比杜工部(712—770年)年长的,王维(701—761年,又作698—759年)、高适(706—765年)均使用过这一词语。从年代上说,在《全唐诗》中,最早使用 经济
的,极有可能是卢藏用的 埋没经济情,良图竟云已
。
[5]《列传第四十四·卢藏用传》,藏用工篆隶,好琴棋,当时称为多能之士。虽隐居于终南,却执着于经济,后世有 终南捷径
一典以讽刺之。
[6] 经过孔子修订的《礼记·大学》开篇: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7] 从唐诗中开始,梁徐勉和元帝诗中,
早怀经世方,留心在庶绩,厉精思治纲。
《宋史·王安石传·论》中
以文章节行高一世,而尤以道德经济为己任。
元《皇朝经世大典》,皆显示了 经济
一词的中国传统渊源。
[8] 本杰明·史华兹,《寻求富强:严复与西方》第5章《原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