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泰十二之人工薪水与战略路线

17 Sep 2025 at 02:06:37

上一节写到,在机器升级换代及技术水平提高后,配合相应的管理体制,生产出来的产品,在市场上可以卖得更好的价钱。由此,人均毛利从2.74万元/人,上升到3.22万元/人。即是人均毛利增加0.48万/年。在这个过程中,工人薪水大幅度提高,2001年,平均每个员工薪水是月薪1,004元(按照汇率1:8计算,人均年工作2,200小时,每小时约0.68美元),2007年则是2,313元。和中国2001 - 2007年的CPI数据比较:7年CPI物价指数,上升了13.1%。而该公司工人薪水上升了131%,远远超过同期物价变化。从这一数据,可以看出,当中国离开计划经济体系,让资本家通过其企业家才能,配合资本筹集机制,让有才能的企业家,可以从百姓手上收集到资本,用以从事合适生意时,除了投资者、企业家得益之外,最大的得益,是工人的生活水平的提高,乃至整体社会福利的提高。这正是股市及足够润滑的金融系统的精髓所在。这一节,继续沿着人工薪水这一线索,探讨企业的竞争策略路线。

一个企业从出现到生存、发展,背后有许多偶然因素。而一个区域,形成一个产业集群,比如说,台湾的新竹,广东的东莞,华东的昆山,其背后则有着该区域不同于其他区域的社会制度因素或者独特的地理成因。理论上说,产业是围绕着机器而配套的,但机器若有必要,是可以到处迁移。人员也可以随之迁移。在产业区形成过程,除了一方面受到产业必须资源的限制,比如说,纺织业需要大量的水,因此,便无法在阿拉伯国家的沙漠上发展高密度的纺织业。而采矿,则需要矿脉,马尔代夫或者威尼斯发展采矿业看起来便不现实。虽然工厂迁移起来并不困难,但要形成一整个产业的迁移,则需要更多社会层面上,比如交通基础建设、土地成本,水电电力配套设施,环保要求,劳工法,工人的勤劳程度,管理架构上对文化冲突的容纳乃至税收政策等多种因素的配合。从演进角度说,一开始,市场的形成,是一种聚点均衡,但发展出一整个区域的产业群,背后则有许多需要考量的因素。

由于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如同水桶最短的木板一样,欧洲严格的劳工法,使得工人成本远比亚洲为高。而环保法,同样使纺织、造纸、线路板等产业,几乎彻底在欧洲消失。从一种达尔文主义的观点上看,演化本身的环境千变万化,生存下来的未必最优,而生存不下去,消失了的,背后必有其原因。在纺织业中,工人的成本,是一个重要的制约。

2000 - 2003年,鲁泰人均毛利稳定在2.74万元/人,公司员工从3,860人增长到7428人,营业毛利从9,708万,增长到20,352万。人均毛利的稳定性,显示了技术水平的稳定。而总体盈利的增长则来自于由于资本逐步投入转化成为机器,带来的规模的扩张。2004年扩产以后,人均毛利提高到3.22万元/人,事实上,这是一个平均值,其中一部分,包含了未扩产之前的机器和人工所生产出来的产品。合适的估算方式,是必须将原有部分剥离出来,才能真正看出新投产机器在新的技术水平下的盈利能力。

由于2004年扩产的资本,不是来自新募集的股东资金,而是来自公司的留存收益及银行借款,因此所披露信息不多,需要分析者自己估算。合适的估算方式是,直接假设公司重新开了一个工厂,虽然实际上公司是配套了一系列的机器,但简单的看成一个厂是最为方便。在2004 - 2007年间,完成了整个扩产过程,人员从之前的7,428增长到16,562,总共增长了9,134人。

假设这9,134人所配套对应的毛利是X,那么,有20,352+X=3.22*16,562=53,329 → X=32,977,也即是说,这9,134人总共创造出来了32,977万的毛利,人均毛利是3.61万元。以12%继续计税,则人均净利润为3.18万元,以25%计算,则为人均净利润2.7万元/人。从这一数据,对比原有的技术水平,可以看出,新厂的盈利能力,要比旧厂为高,原因在于整体技术水平的变化。

盈利能力高,工人及管理人员的薪酬水平势必跟进,原因很简单。假设当管理层的激励不足,带来工人的怠工程度,对生产量带来同比例的变化的话,对于高盈利的新厂的赢利伤害必然更深,或者说,资本的投入,使得人力的配套高投入边际收益更高,在这种情况下,股东和管理层便愿意付出更高的薪水来换取更为高额的毛利。因此,工人的薪水会随之提高。

这部分提高的薪水会如何分配?由于工业中,扩张新厂需要充分利用旧厂生产管理人员的经验,实际上可能发生的情形是,一些旧厂的年轻管理人员被提拔到新厂升职。而旧厂的薪水,也做一定程度的提高,即是所获得的新增加的盈利中,被用于增加员工薪水的部分,在两个厂中拉匀。这种做法能够使得管理更加平滑化,但从股东的角度看,却不是最好的做法。从股东的角度,最合适的办法,是按照合理价钱卖掉旧厂,直接只保留新厂。从而不必支付更高的薪水给旧厂员工,因为在该技术水平没有提升的情况下,假设已经达致相应的毛利水平,更高的薪水,将进一步吞吃掉股东的可能利润,使得旧厂生产无利可图。

从这一角度,也可以看出,在中国现阶段的制造业中,去并购一个水平比自己低的企业,是非常危险的,因为人工薪水将随着社会整体物质水平的提升及通胀的到来不断提升,旧有的生产技术能力,限制了可能的盈利水平,而上升的薪水,则进一步吞吃掉投资者可能的盈利。合适的做法,是让能够募集到资本,扩产出新机器水平的工厂存活下来,而让只能有旧技术的工厂倒闭。从现实的情况看,纺织企业进行并购的并不多。比如雅戈尔在宁波建新项目,却没有选择收购别的公司,当时雅戈尔董事长李如成的考虑是,收购的管理难度太大。这是一方面的考虑,另一方面,估计也是考虑了相应的投资回报率。从实际情况看,很多公司收购纺织公司,实际上是看重其厂房地皮,因为一些历史原因,很多纺织公司地段好,随着土地的升值,收购价值显现出来。而有时,各种并购的背后,是政府担心由于工厂倒闭,带来大规模的工人失业,从而介入促进并购,将社会压力转由企业承担。对股东来说,考察企业运营的重点不在于企业做大,而在于企业是否技术水平,管理水平有上一个层次的提升。如果企业为了做大而去并购各种低端技术的企业以扩产规模,则坚决应该选择合适时机将该公司股票卖出。

要衡量出在新工厂的工艺技术水平下,薪水的制约,可以简单的做如下估算:以2007年人均薪水为27,751/年计算,(即美金1.85元/小时)。假设新厂员工比老厂员工为高。可以得到1.25*27,751=34,688元人民币/人/年。(即估算新增加的薪水支出,按照1.25:0.75在新旧厂中支配)。要计算投资人什么时候达到无利可图,简单的做法,是将其实际净利润,全部变成人工薪水。将上述按照12%收税的3.18万元,加上34,688=6.65万元/年。也即是说,当剥离掉旧厂之后,以新工厂的技术水平计算,如果新工人的薪水提高到6.65万元/年。投资人便会达到亏损临界点,如果税收收得更重一些,比如25%,则工人薪水达到6.17万/年时,公司便接近亏损。以人民币升值之后,美元汇率1:6.8,全年工作2200小时计算。平均时薪是66,500/2,200/6.8=4.45美元/小时。

这个数据是一个极大值,可以被用来衡量一家假设在南美洲或者亚洲其他国家,比如马来西亚的纺织工厂,如果在一切原料条件、地理环境成本,税收体系等其他条件均相当的情况下,这家工厂如果工人的薪水达到6.65万元/年。那么,投资人便是亏损的,进而,工厂会倒闭。实际上,由于各地的情况不同,比如管理水平和毛利率不同,因此,许多工厂,未必要达到这个薪水水平便已经破产。
397f3dadacbdc43d27f80
从这一数据,可以看出为什么鲁泰2004 - 2007所投资的生产线,相对于类似欧洲,美国,日本,甚至台湾均是有竞争优势的。上表是Werner international 所统计的各个国家纺织业工人的劳工薪水中的部分国家摘录*(2002年数据) 该表数据是2002年数据,距今已经约7年。看起来有点旧,Werner international 每年均进行统计,大致上,劳工薪水数据,变化幅度受一定限制。以2002年计算,中国大陆沿海的纺织工人,每小时为0.69美金。2004年为0.76美金,2007年上升到0.86美金。该幅度增长,前者小幅度表现为工人人工薪水的提高。后者则主要体现了汇率变化,这也说明中国沿海的纺织工人,实际上的工资收入,在2004 - 2007间,跑输通胀。其原因,便是产业的技术水平没有升级,在这种情况下,毛利无法大幅度提高,从而不能支付更高的薪水给工人。因此,一旦新劳动法严格执行,企业投资人一核算,便破产倒闭,实在不足为奇。

拿鲁泰在2001年 - 2003年的薪水支出来和上表比较,可以看出期间鲁泰所支付给员工的,接近于中国沿海的薪水水平。2001年月薪1,004元(按照汇率1:8计算,人均年工作2,200小时,每小时约0.68美元),2002年上升到0.82美元。比大陆同行沿海略高,这也可以看出,此时公司的劳工薪资水平与同行平均水平同步。到了2007年,整体达到1.56美元/小时。其中如果按照笔者之前估计的比例,划分为新老厂两部门的话,新厂的员工预计可以达到2.32美元/小时。远高于大陆同行业平均薪水。这一薪水可以保证在劳工短缺的时候,该公司的员工不会大量走散。从这一数据,也可以看出提高了技术水平之后的工厂,是不怕同行劳工薪水竞争及新劳动法限制,因为该工资水平已经远超过劳动法所要求。但如果在2004年没有及时扩产提高新的技术水平的话,此次劳动法的要求,会使得薪酬成为一个制约因素。从这一点,也可以看出,国与国之间的竞争,除了薪水是一方面的考虑,因为各种政治、税收也是制约之外,实际上,还存在技术的竞争,因此,技术的迁移速度及配套的经营管理水平,也是竞争的关键要素。不能只考虑人工因素。

根据先前所计算,假设鲁泰将2004年旧厂扩产前的工厂全部卖掉,只集中于新的工厂,又或者假设有新的投资人,只单独开一个类似新技术工厂的话。假设其他条件不变,那么,在薪水达到4.45美元/小时以后,工厂便接近亏损,薪水再往上涨,企业便要亏损倒闭。从这一数据,可以看出,如果这些国家投入的机器,是鲁泰2004年后新投资扩产的机器,或者是该期间的工艺技术水平的话,非但欧洲、美国15.13、瑞士24.12、日本22.76、意大利15.6的纺织业,将完全处于亏损状态,连香港6.15、台湾7.15、韩国5.73.的企业,因劳力成本太高,也无法生存。因为高昂的人工费用,已经彻底蚕食了所有利润。从这一角度,可以看出色织布行业从发达国家迁移到新兴国家,主要最大的动力,便是薪水问题。

在薪水上有相当竞争优势的有,2002年时,墨西哥2.3,保加利亚1.0,埃及1.0,中国大陆0.41,印尼0.5,斯里兰卡0.4,泰国1.24. 毛里求斯1.33,到了2007年,印度尼西亚0.65美元/小时·人、越南0.46美元/小时、巴基斯坦0.42美元/小时·孟加拉0.28美元/小时·人。印度0.67美元。如果中国的纺织行业只使用低端设备,比如说,鲁泰在2001 - 2003年的工艺技术水平,而薪水保持在0.68美元的话,随着人民币升值,单薪水一项,便会促使企业慢慢转向其他新兴国家。但是,事实上,这并没有出现,原因是,投资人愿意投资缔造一个企业,除了考察当地的人工薪水状况之外,还需要仔细考虑前述涉及交通基础建设、土地成本,水电电力配套设施,环保要求,劳工法,工人的勤劳程度,管理架构上对文化冲突的容纳乃至税收政策等多种因素的配合。或者简单点说,机器虽然可以配套迁移过去,但管理和社会环境可能跟不上,各种风险和社会制约,限制了可能的竞争。

亚洲新兴工业国家,比如泰国,越南,马来西亚等,工人许多是华人,薪水也很低,但也各有各问题,比如印度,印度的纺织业,由来已久,也有足够的人口和劳动力来和中国竞争,但在印度,管理规模较小的单独工厂比建设大工厂要容易,根据印度的劳动法,如果一个工厂雇佣员工超过100人,就很难解雇员工,因此印度存在的现象是规模小的工厂数量众多,而大型企业的先进设备自动化程度高、雇用人员数量少并且素质高。同时,长期以来印度政府对产业化的纺织企业和分散经营的小型织造企业采取截然不同的税收政策,这是小型织造企业因为产品价格优势在印度纺织业占据主导地位的重要原因。产业化的纺织企业需要缴纳各种税费,例如所生产的纯棉、混纺和化纤面料需要分别征收8%、16%和100%的消费税,而小型织造企业都可以免予征收。另外,还有其它针对小型织造企业的免税措施,包括电力税和水资源税等。这些差异化的政策导致产业化纺织企业生产的面料的比重从在上世纪70年代的70%,下降到目前的4%左右。对于大部分其他小国,比如越南,斯里兰卡等,基础设施落后是发展纺织业的一个瓶颈。同时,电力成本高、供应不稳定的问题极大困扰纺织业的发展。而其中本来发展得最好的泰国,1997年金融危机之后,银行体系收缩,导致许多企业无法进一步通过资本扩张,扩产投资来提升生产水平,从而无法再通过盈利来积累资本。同时政局不稳,关税制度繁琐。如此等等,都构成中国之外的其他竞争对手的致命性缺陷。而中国在过往10年,投资了大量政府和地方资金,在于建设电厂、水厂、公路等基础设施,因此,从纺织业的发展角度上看,中国的纺织业发展,仍然将远优于其他国家,其优势并不单单体现在人工优势,而是体现在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民众赚钱改善生活热情的觉醒,以及社会对于企业家才能的尊重,社会整体教育水平和管理知识的提高,乃至大众对于资本主义竞争体系的拥抱,这才是中国和新兴亚洲国家在竞争过程中的长远竞争力所在。笔者深信,如果优胜劣汰继续进行的话,就算劳工成本继续增大,中国的纺织业,仍将无敌于全球。

回到鲁泰公司的考察,从劳力成本一项,可以看出鲁泰在纺织面料这一产品上的长期战略是,由于上层欧美日台湾公司有技术优势,但劳力成本太高挤压利润,厂商无法维持盈利情况,就算勉强能够生存,由于劳动力成本压力,也导致毛利率下降,无法再从银行获得更多资金以从事这一类劳力密集型生产。比如著名的巴菲特从60年代就努力将其旗下的纺织公司改造成为一个投资公司,从事更高回报的行业。而下层,其他新兴国家虽有低成本劳力因素,但相对于中国改革开放30年来的制度、基础设施及劳工赚钱热情乃至管理层管理水平的提升,仍有很大差距。因此,整体上,中国色织布行业的全球战略,便是和高端的外国人比薪水便宜,而和低端的竞争对手比资本、管理组织优势。由于全球纺织业技术及薪水差距太大,因此这一条路线事实上大有可为。而该行业向中国的迁移,几乎也是大势不可阻挡。鲁泰公司所应遵循的战略路线,便是应不断承接欧美日的技术转移,而拉开和其他新兴工业国家的距离。

这是鲁泰在纺织面料上可以预见的长期战略,而主要的竞争对手,不是来自国外,而是来自国内,因为上述两个优势,均是国内其他厂商所可以获得。而这种竞争,表现为扩产投资更高技术资本的机器之后,是否能够尽快生产出产品,获取更高毛利,回收资本,然后再进一步,获得扩产资金,投资于更加高端技术及资本密集型的机器。长远的竞争之路,依然是依靠资本投入带来的技术更新,而目前中国大陆的优势,仍然在于承接外国由于薪水问题带来的技术迁移。本土的技术发明虽然重要,但仍未达到足够突破进更新技术水平的层次。竞争的关键,在于谁能募集到更多的资金以投资更高新技术的机器,再基于其上实施配套的管理组织生产。鲁泰的真正竞争,不在外国,而在于如何比国内竞争者走快一步。

从这一角度,再来看国内分析员对色织面料以及鲁泰公司的战略判断,或者没有仔细去研读财报,去考察管理层应对经济环境的博弈之法,认为经济环境恶劣影响业绩,因此调低盈利预期,或者看不到竞争过程需要将盈利积累起来或者募集新的资金以投资引进新的机器和技术,误认为仅仅是简单的靠人工优势扩大规模,依靠资本投入不可持续,又或过度强调公司所披露出来的技术专利,却看不到实际上,技术仍然必须被整合在工艺和机器中,而整体的工艺机器水平引进,才是真正造成一个新面貌的根源。有些则强调对内销的重视引起战略转型,但却没有看到,实际投入仅仅是2亿,占公司总资产不到3%。说到底,均是分析员缺乏生意头脑,看不到真正的竞争要害所在。

Michael Chen 2008-12-26

Ta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