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连险产品在2003年和2008年,分别引发了两次大规模的退保潮。
其原因,按照李良温所说,是
保险公司为了发展业务,把高端产品推向了大众化市场。或者说,把本该在精品店销售的复杂产品,拿到超市去了。这实质上是由于保险公司为了冲规模,(加大了原本不属于保险公司的投资的成分,)同时,却没有尽到告知客户的义务。
把复杂产品简单化地推销给了中低经济收入群体,造成消化不良,引发投资连结产品的退保风险。当资本市场的泡沫瞬息间破裂、账户价值急剧缩水并出现浮亏之时,经济实力差、风险承受能力较差的中低收入保险消费者,难以接受收益破灭、本金亏损,极易出现过激行为。(见《两次投连险风波引发的思考》)
李良温说,
保险的本质是承担风险。而投连险把投资风险全部转嫁给了客户,顾客买保险成了买风险。(这违背了保险的本义。)
某些保险公司大力推动投资连接产品的动因在于认为此产品(对于保险公司)无风险,保险公司将所有投资风险都转嫁由保险消费者承担,殊不知该承担风险的寿险公司简单的把风险转嫁给保险消费者本身就是最大风险。只立足于自身无风险,是对保险消费者极大的不负责任。(如同《上卷》指出,保险公司推投连险动机之一,是消耗更少的核心资本金)
因而他对投连险一直不为所动,不但自己不卖,还大声疾呼
一定要提醒销售人员,要和保户说清楚投连的风险,不要一味追求高收益而忽视了高风险。
人保寿险的投连险一直没有正式投放市场,我本人也不太重视投连产品的上市。
他认为:投连险的一个显著特点是投资风险完全由客户承担,这不符合保险的本义。
另外,保险公司收取投连险管理费,从边际利润看并不少,投保人的负担并不轻松。
李良温所指出的,正是投连险问题实质所在,如同前面第十四、十五节讨论相互保险制时所述,保险公司存在的根本原因及业务,不是基金公司,为客户理财,而是为客户承担、集结、分散(生命损失的)风险。
保险的根本意义在于提供经济上的保障,即大量保户,通过集结各自小额的保费,可以抵御个体可能发生的大额损失,这也是保险区别于其他金融工具的主要特征,而投资连结保险通常只提供身故、高残赔偿,保户面临着保障不全面的风险。若保户对该险种没有充分的了解,没有同时投保其他险种(如:医疗险、健康险),靠投资收益无法实现真正的保险。(比如笔者分拆的友邦保单,如果投资失利,则回报极低。)
而退保潮的出现,正是一开始不认真照顾顾客的需求,销售一些并不是客户根本利益需求的产品的反噬结果。这代表了一种传统的思维,即认为保险保障是保险公司的主要业务,其存在是代客户承担、集合、分散风险。而受美国金融自由化思潮者,则认为保险公司也应该类似基金公司或者理财机构,保障的,不止是客户的生命、健康,还应该为客户 保障财富
,后者在中国作为最激进的代表,是平安保险,比如说,可以参考中国平安卖保险的理念,便可以看到除了保障赔付健康、寿险外,保障财富
的潜在导向性。(所以,友邦的保单,不保证部分,写的特别高,但坑爹的地方,在于需要长期10年或者15年后,才能上一个台阶。)
在2009年以前,几个规模最大的保险公司中,平安保险冲投连险最为着力,而太平洋保险则对投连险毫无兴趣。甚至在新会计准则实施后,情况依然如此。由于2009年开始,实施新会计准则,具体的精算条款、会计入账方式,也因之产生变化。按照保监会要求,万能险和投连险,根据承担的保险合同部分进行分拆。在传统、分红、万能、投连中,万能险的保障特性较弱,而投连险基本就是理财产品。分拆的办法如下:
在保监会2009年9月公布的《重大保险风险测试实施指引(征求意见稿)》中,对非年金保单做了相应规定,按照原保险保单保险风险比例公式计算,只有满足条件
保险期间大于等于5年,并至少有5个以上保单年度满足保险风险比例大于10%或保险期间小于5年,并且有一半以上的保单年度满足保险风险比例大于10%,
才可确认为保险合同。因此万能、投连产品的大部分保费不能作为保费收入进入利润表。(见《保费收入的确认和计量引入重大保险风险测试和分拆处理的会计政策。》)
新旧准则保费收入确认方面的一个重要差异体现于在新准则下,万能和投连产品的保险合同属于混合合同,包含保险风险部分和其他风险部分,其中的保险风险部分确定为保险合同,确认为保费;其他风险部分不确定为保险合同,不确认为保费。而在旧准则下,无论保险风险部分还是其他风险部分都确认为保费。(《证券日报》)。
下表是平安保险自2008年以来的万能险和投连险分拆后,净保费占规模保费的比率。和国寿、太保2008年的比率做比较,选择这一年做比较的原因,是2009年实施了新准则后,对上一年度数据做了追溯,因此可以进行分拆比较:
表20-1 万能险和投连险净保费比率

可以看到,太保、国寿和平安的分拆后净保费比率完全不同,这除了保单方面的差异之外,更主要是因应于上述对保险合同的分拆办法,平保的投连险和万能险卖得最早,其中部分投连险和万能险保单,是5年以上的合同,逐年间有更多保单达到5年的分界线,从而可以归口为保险合同,合并到保费收入去。逐年的净保费率上升,并不单是因为保单中承担的风险保障高了,而是从2009年到2011年,随着时间过去,有更多投资型保单持续超过5年,可以满足证监会的分拆要求。
而太保和国寿,因为对投连险、万能险动手较慢,因此直到2008年,仍只有极其少量投资型保单,能够满足证监会 5年以上
这一要求,因此基于其上进行分拆得到的保险合同保费收入便很小。从上表中分拆前后的数据比率变化,正显示了新准则在保费收入计量方面的影响。
新会计准则对于保险公司的影响,特别是A-H股财务报表的统一,除了与这一节相关的保费计量方面,还涉及准备金评估,特别是公允价值计量方面等问题。
按照周桦的看法,
如果说对保费收入确认方法的明确主要是为了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进一步接轨、解决A+H股年报会计准则的执行差异,那么对于保险合同准备金计量的进一步规范则是充分借鉴了国际保险业会计准则的最新研究成果。《规定》中对准备金评估的相关规定,实质是要求保险公司按照公允价值进行准备金计量,具体表现为:准备金评估利率将以市场利率而非偿付能力监管利率为依据,同时所有用以平滑利润的各类准备金将被取消。
之前,保险公司适用的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参见A-H股年报)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保费计量、保费获得的费用是否进行递延处理、递延所得税,以及准备金评估几个方面。这次的《规则》主要规范了保费计量与准备金评估两个方面,对于递延费用与递延税收的会计差别仍未加处理。
对于从业者来说,如同杨征所指出:
过去的情况是,财会人员被财政部管惯了,给你操作性极强的准则与制度,让你执行;而在新会计准则之下,不再是手把手地教你做如何记账,而是引入了专业判断。会计的专业性体现在专业判断上,这是会计准则赋予的。在评价保险相关的新会计准则是,杨征指出,再保险合同准则向国外靠了一大步,基本上改变了原来的收付实现制;但在原保险合同方面,原则上的变化不是很大,如跨期成本费用仍是不递延。(跨期成本不递延,即是《上卷》所指出
亏损模式
,也是2号准则执行前,港股和A股年报规则的重要差异之一)
关于新会计准则对保险公司的影响,以及由于公允价值要求,对具体的产品定价带来的问题,甚至还包括偿付能力问题,保监会设立了专门的研究项目,对于这
些具体的问题和影响进行探讨,但根据保监会说法,目前仍在研究和探索中。至于本文之中,主要是涉及准备金的问题,这在《卷三》及《卷四》进行探讨。
简单的说,对于这一节考察的保费收入计量问题,新会计准则的实施,将这部分保费从规模保费中拆除出来,令到保险公司报表上的保费收入更加干净。
新准则的实施,导致的份额变化,对于平安保险影响最大。下表是三家保险公司万能-投连险对规模保费所占比率。由于三家公司的年报在新会计准则实施后,披露信息方式不同,下表是一个近似模拟。
表20-2 万能-投连险险占规模保费比率

可以看到,从规模保费看,国寿的万能-投连险占规模保费比率一直在下降。太保在2009年以后,路线上也是大力收缩万能-投连险,到2010年,这两家的万能-投连险,占总体寿险规模保费,已经少于5%。2011年只有不到3%。只有平保还维持超过40%的比率。虽然平安2011年也缩水到36%。但相对于全市场的13.4%,平安仍然属于偏高。
这一区别,正显示了此前平安保险与其他阵营不同的战略。此种对待投连险的不同态度,实际上,体现了国寿、人保、太保阵营和平保在运营上的思维差别。这种差别,除了体现在运营手法、经营策略,也体现在对产品的喜好及目标客户群上。
即是说,受控于保监会管制和国有资产控股的人寿和太保,走的是传统路线,目标客户是低收入人群,以传统的保障生命和健康为目标的保障型作为主要路线,再配搭以其上添加分红险作为辅助。而平安的路线,则试图转向或者同时兼顾 保障财富
的路线,目标客户一部分是富人,在售卖保险的同时,也注重帮助客户理财并保障其财富,而后者更接近于欧美在1980年以来的转向,也和银行向理财功能转向类型。(比如从笔者前面分拆的友邦保单,确实手续费高昂,而且投保人需缴交金额动辄为150万人民币,极其客观。)
目标客户的同一性,使得平安更倾向于构建金融集团,为同一类目标客户提供产品,而对于其他保险公司来说,这两者很可能属于不同的客户群,前者客户偏农村及低收入者,(比如年收入5万以下甚至更低)后者则偏大城市及高收入者。(比如年收入20万以上甚至更高)这两种路线之间的差异和并存,以及由之带来的组织架构的差异,以及监管者的容忍,显示了监管者对于未来金融产业走向所抱有的 摸石头过河
,且行且看的心态。甚至,典型的,还有一系列的女婿企业,完全是众所周知的天马行空。所以,一个保险行业,前列的企业,并非完全处于直接竞争的状态,而是在战略上多少有些差异。
最大的主要企业,比如国寿、太保等,(比如升格为部级,更加官僚化),要求走传统路线。同时,在一些可控的范围内,愿意有一定的容忍度,让平安作为试验品,去试水一些新的不同变化,以学习美国的金融创新,但同时又不完全放手,而是保持一定程度的审批制度。比如说,对平安出海投资的审批。(当然,此种金控集团的容忍,事后来看,无妨仰望星空。)
但问题是,在一个债市尚未有足够规模,(美国的债市规模,接近于股市规模。而中国债市规模甚小),股市波动巨大,却无足够期货衍生工具可以对冲,(比如期指、股指期货规模甚小,债券市场缺乏长期债券)。同时,货币尚未国际化,(人民币不能自由流通),利率定价尚未市场化,(人为压低利率,剥夺百姓资产),更缺乏可靠、可信、透明的信息披露制度,(内幕消息横行),同时却充满裙带关系的 PE 土壤(权贵官僚红三四插手投行,比如前朝朱温)的金融体系下,又如何利用正当的传统金融工具,为客户保障财富并增值,以长期打赢银行利息或者通胀呢?
特别是,如同笔者在第《十四节》所说明,保险的目的,是如同李有祥所指出,
保险的经营,是在一个极其简单的原则上进行,面临损失危险的个人,集资形成基金,那些遭受损失的人,从基金中获得补偿。
当有人遭遇不幸,获得补偿时,总得有人付出。对于那些没有遭遇不幸的,这种付出是一种损失。逻辑上,如何通过理财使得所有人都赢钱?这明显是不可能的。而投连险辅以高额手续费的结果,明显是保险公司还要在里面大赚一笔,如何皆大欢喜呢?
保险的本质设计,是总得有人输钱,那些不出意外的存活者,提供了救援资金,给发生意外的,这些人就是金钱付出的来源。要令到这些人不感受到损失,那么,必须有其他赚钱来源。而要令到所有人都赚钱,除非有一个持续不断有傻瓜进来接棒的市场,比如说,股市,不断送钱输血给保险投资者(和社保基金),否则总有些人要输钱。至于其他金融市场,更多只是围绕基础收益率波动。
中国的股市,可谓僧多粥少,在社保、养老金、PE(通过垃圾公司高市盈率发行来派发给小百姓完成退出)等秃鹫,都通过股市来分食百姓的腐尸的情况下,保险公司又如何能从中赚得足够金钱以弥补上述投保后,无意外发生的存活买单者呢?看起来,平安尚未能够回答这一问题。
无论如何,新准则实施后,按照标准保费计算的话,平安市场份额下降会更加明显。以保监会2011年实行的原保费方式计算,几大寿险公司的市场份额如下表:
表20-3 各保险公司 2011 年市场份额

很明显,平安的原保费排名明显比规模保费缩水。很有意思的是,看起来各家公司还是很注重市场份额排名的,因此2011年国寿年报披露的,是以原保费收入作为排名,而平安则选择了规模保费排名,各自均选择了对自己有利,或者说,往自己脸上贴金的方式进行披露。(这是因为当家的管理者,还兼具官僚职能,需要向上汇报吗?)
这正是万峰在2010年7月的《寿险业新市场格局正在形成》访谈中所指出的:
2008年快速增长的引擎是以理财型产品为主的银保业务,而今年各家寿险公司纷纷加大分红型产品的销售力度。这是因为新会计准则下分红型产品的保费认可率远高于投连万能产品。
新会计准则的实施直接导致了市场格局的演变,部分寿险公司市场份额出现了下滑。这样一来,他们势必面临着多方面的压力,比如股东的压力、投资者的压力、公众的压力、销售队伍的压力等等,出于各自不同定位和目标的需要,这些寿险公司上半年纷纷调整既定的发展战略,加快发展速度,利用较大的业务增量来尽力维持市场地位。
但问题是,如果未来平安保险的路线是以 高端理财
为导向的话,市场份额下降实际上是必然之义。毕竟,在典型的弱肉强食资本主义制度下,(或者权贵资本主义制度下),财富只会越来越集中,而不可能全面皆富,以有利于面向农村大众的超市理财。而缺乏一种救济和民主机制的权贵资本主义,中产阶级被挤压,达到足够理财门槛的客户群,不会像欧美一样匀速增长,财富会更集中于少数人中。(比如:每年大幅度增长的M2,又或者四万亿,肯定是近水楼台先得月,有特异功能的先拿到钱。)将投连险销售给普罗大众,反而引起大量退保,便是这一定位路线上的错位。
在服侍大量客户,还是集中小众富翁赚钱的路线选择之间,平安是否会因为 市场份额
在新准则规制下的下降而腹背受敌呢?2011年,平保的万能-投连险,规模保费比例,收缩为36.6%。这看起来已经是意味着平保在这一问题上的转变:即是减少投连险,转向分红险。这明显是受到2号文规则和保监会的影响。(未完,待续)
Michael Chen 写于2012-4-15,修订于2016/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