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泰09年报简评及08年回顾(一)

27 Sep 2025 at 19:57:40

对于一个工业股来说,如果市场稳定,公司生产稳定,盈利便应是平稳增长,波澜不惊。投资这种股票的好处,便是一旦在低位买入,整体投资盈利便可被锁定在一小范围内,有稳定的预期,从投资学上说,同样收益下,由于不确定性减少,福利效用便增加。但同样由于其业绩稳定,所以市场预期也相对一致,估值波动不大。类似的例子,便是港口和公路这种行业。

2010年3月鲁泰发表2009年报。盈利每股收益0.57元,一如市场预期,乏善可陈,但分红却甚可观,达到每股0.25元,占当年收益43.8%。这一派出比例,甚至比过去4年的分红比例还要高,过去4年,由于股改承诺,因此公司维持分红比例不小于(扣除资本公积金后)可分配利润的50%。而2009年度的分红,比之2008年的每股0.2元,有20%增长,在盈利从2008年每股0.6元倒退为0.57元的情况下,分红却大幅度增长,成为一个亮点。

常规而言,只有港口、收租地产(REITs)、公路、电力等公用事业股,由于增长处于平缓,才将当年赚到的利润,除了维持折旧支出外,用于大幅度的分红。鲁泰在收益降低的情况下,却高比例分红,是否意味着增长见顶?这一节,要分拆的,就是为何每股盈利倒退,分红却大幅度增长这一问题。

在此之前,要回顾的是2008年的年报分拆。

去年,2009年4月,在鲁泰年报出来之后,第四季度业绩大跌,令市场惊讶。笔者写了一篇《2008年年报分拆》,从年报数据上,分析企业运营。根据笔者当时推断:

整体上说,和上半年比较而言,色织布削价约9.6%,衬衫削价约10.1%。因此毛利大幅度下降。但同时产能又比上半年增加了超过10%,因此账面上的半年营业收入和成本,相应大幅度增加。

最终便出现总营业额稳定,但毛利润却大幅度下降的情况。

在金融海啸的背景下,削价出货,令到利润大幅度压缩,未免令人担心其市场竞争力出现问题,但真正的原因,并非金融海啸或者同行恶劣竞争,而是

由这个系列第一、二篇所指出的,原料成本下降过程中,利润会受压,08年第四季度,便是以金融海啸为借口,在一个季度中,消化了这个原料成本下降过程中,短期利润受压的过程。这实际相当于笔者之前在《原料》及《存货》数篇中所指出的由于物料价格下降,在竞争作用下,短期内反而带来利润下降的问题,越陡峭的下降幅度,越引起同行注意而需要在短期报表中急剧消化。

由此可以进一步回顾笔者这个系列的第一、二篇所说明,2002年1月—2003年10月的例子,

棉花价格从7,000元/吨的谷底,爬升回13,000元/吨。棉花价格上升,厂家却利用这一机会,将布匹的单位售价,提高了13%,从而使利润提高了33%。

原因是

市场中小型生产者,由于没有库存,随时买现货加工生产,周期较短,因此最终有一部分原料成本要反映到产品售价中去,而鲁泰生产周期长,特别是原料库存多,因此,能够抵抗短周期的原料价格上涨,成本没有明显上升的同时,售价却紧贴市场同步提价,从而大获其利。

2008年的金融海啸,主要问题发生在银行信用及银根问题,令到全球资产估值基尺重估,商品价格上下飘忽,大幅波动。郑棉结算价从2008年9月的14,000元人民币,在2个月时间里,急剧下跌到2008年11月的最低10,000元之后,又用了一年多时间,一路上冲到2010年1月的16,700元。

在约一年半的时间里,完成了笔者在第一、二篇中所论述的2001年10月到2004年7月的全过程。大幅度波动在时间跨度上被高度浓缩,一个企业的经营能力,在这个过程中,不单是体现在能否完成组织工人进行生产这个功能,而是集中体现在对市场及原料价格的判断上。一着棋差,便可能满盘皆输。

如同笔者在《2008年年报分拆》中所说明,到2008年年底做财务报表时,

从鲁泰在第四季度大幅度将存货减值,实际是管理层已经清晰表达出来的一个信号,即是市场价已经跌了,因此存货不再值钱,需要直接减值。

这是中规中矩的财务报表中,对存货估值之法,无可厚非。但如果这个下降只是一个突变,市场急速回升,那么,这部分减值损失,便又会通过盈利的形式回冲,在压低了2008年的盈利同时,却会通过降低成本而提高2009年的盈利。(这一动作的结果,是在2008年年报中,直接存货减值了2,576万,这部分账面损失,最终变成毛利体现在2009年年报,从而提高了毛利率)这便是金融分析师与会计师的区别所在。会计师只是根据通行会计准则记账,金融分析师,却是要从记账中看到生意。

同时,笔者通过核算存货数据,指出:

年底的数据显示,原料存货比先前的存货面值还多出一亿有余,说明鲁泰在棉花价格下跌过程中,一路买入。从这一数据,可以看出管理层的看法,是认为11,000 RMB/t 的棉花价格,属于偏低估,因此愿意积压现金来囤积比实际需要为多的棉花。(当然也需要有足够现金,刚好公司发行新股募集资金,因此)比平时囤积的合理量,至少多出了50%。

过去一年中,随着市场恐慌情绪逐步过去,棉花价格随之逐步走高,该公司的经营策略信息,也逐渐被市场所揭露。正如笔者在年报中所揭示一样,该公司在第4季度削价销售,保持100%满产,又在棉花低价时囤积原料,至少囤积了超出需要量50%以上的存货。当棉花价格走高,产品市场价格逐步提高时,公司随之提价,毛利润便大幅度提高。因此整体毛利润率,前低后高,这便是笔者在该篇文章所指出:

由于棉花一直要跌到2009年第一季度才见底,因此,09年第一季度利润可能仍然很薄,因为第一季度使用的,仍然是高价棉花。但如果以此来衡量09年全年的业绩,又可能是错的。因为高价棉花的消耗,按照管理层的说法,在09年5月前应该消耗得差不多。总体上,同样条件下,09年上半年的业绩,如果没有新的拓展,那么,会比08年上半年为低,因为原因很简单,成本和售价同样降低情况下,机器折旧和人工,却是依照先前的水平,利润便变薄。通缩条件下,贱物斗穷人,公司利润一定下降。

但09年鲁泰有其新计划,下半年利润可能又会回来,比如, 第二季度用的应该是中低价棉花,下半年则全部是低价棉花,如果棉花价格爆涨回来,同行将产品升价,则利润又会突然提高。

上面这一段话,是笔者在2008年年报出来以后,根据数据所做的分析判断。下面来看看鲁泰在2009年的成绩表:
SCR-20250927-rlik
数据正如笔者所预测的,尽管2009年产量比2008年增大,但第一季度利润比之2008年第一季度大幅度减少,而第二季度,比之第一季度大为改善,但上半年累积利润,仍然比前一年有所不如。主要差别则发生在2009年下半年,利润及毛利润率比之2008年下半年,大幅度上升,利润贡献率也是天差地远。

整个过程,与笔者在《2008年年报分拆》中所预测,乃是完全一致!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出,有心研读年报,实是可以看出很多经营情况的。笔者也是因为在财务报表分析中,认为2009年下半年利润会非常可观,因此继续持有,并将2008年的分红在低位增持。

整个利润波动周期,是在金融海啸的阴影背景下进行,但其主导原因,却是棉花价格的大幅度波动,尽管该价格波动,也与金融海啸的银根紧缩密切相关,但整体上,却并非简单的与金融海啸病因相同,论者若简单的归咎于海啸所引起的市场紧缩,便难免下错药方。因为其实市场并未紧缩,波动的只是原物料价格。

所以,笔者主张专注研究,长期持有,皆因对一家公司的经营策略的理解,并非一朝一夕之功,而管理层之策略,体现在财务尚有一个滞后期,只有耐心持有,才能尽享企业的经营成果。

2009年的业绩,由于公司囤积棉花,(在囤积原料这个角度,纺织公司优于地产公司,因为地产公司若果囤积地皮,超过2年,便会受政府打击,甚至没收)因此下半年毛利率大升,趋势一直延续到2010年。

从郑棉价格走势可以看出,在2009年11月底,郑棉达到15000元之后,此后数月,便在15,000-17,000元间震荡。年报中的《资产负债表》,显示的是2009年12月31日的数据。当棉花价格下跌,存货记账上,有直接跌价准备减值,但棉花价格上涨,却没有一笔涨价的收益,会计上,依然是采购面值记账。

从数据上看,2008年年末的面额和2009年年末的面额,大致一致。但前者是按11,000每吨计价,后者则是按照采购面值计价。考虑到当年的产量,又比过往增大。因此,到了2009年年底,棉花数量上,鲁泰实际上是在减少库存。即是购进的比消耗的少。按系数法可以估算出,鲁泰在11,000元采购的棉花,到2009年底已经使用殆尽。

至2009年年底出报表时所库存的棉花主要部分,大约是在13,000每吨的平均价所采购,所采购量,从超出正常使用需求50%部分,下降至33%。相信在2009年年中,这部分超出的库存会逐渐释放出来,从而减少占用的流动资金。按时滞9个月计算,考虑到产品涨价因素,鲁泰2010年上半年出半年报时,毛利率可以维持和2009年下半年的同样水平,维持在30%以上,甚至比2009年第四季度还略高,大约在每股收益0.17元。

其原因除了棉花成本影响之外,还由于2008年底募集的股东资金代替银行借款,节约了利息费用,这即是笔者在《2008年分拆》中最后部分说:

由于募集资金的到位,到2008年底,资产负债率从周期之初的60%,降回到50%的预想指标。这一负债率使企业经营显得更为健康,从而也减少了运营中的利息支出。相信2009年年底,利息支出会大幅减少。

2009年报的数据显示,整体财务费用中,利息支出从1.78亿缩小到5,500万,大幅度下降。由于公司2009年继续利用募集剩余资金做短期现金周转,因此2010年上半年的利息费用依然会非常少,从而提高整体净利润率。全年大约维持0.65元/股的利润水平。每股净资产可以达到4.35元。股价将有机会达到港币8.5元以上。

Michael Chen 2010/3/23

Ta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