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哲学文本
人类及文明的兴起 - 1.1 人类的由来
历史从何而起,已不可知晓。每个人心中的历史,实际是一种延续的记忆。
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1
个体生命历时短暂,但文化符号和文明创造却超越肉身,延续了人类的历时。人类从何由来?生命起源何处?宇宙的边界在哪里?这些问题,超越人短暂一生所能经历,由于人类好奇心和知识的代代相传,得到不断的见解。
安德森 Perry Anderson 以为,
在最理想的情况下,只有文字固定了以后,才能提供历史学赖以依据的基础。文字的晚出现使得历史记载的年代总是太晚。从部落组织发展到政治组织的过程也就必然笼罩在相对黑暗之中,只有凭借考古学或人类学上的推测才有可能稍示端倪。在这种情况下,可信程度参差不一的假说也就连翩而起了。2
在古巴比伦的苏美尔人 Sumerian 的神话中,世界乃是创生在水中。3 这成为日后《旧约》中上帝创世的原型:
起初,神创造天地,地是空虚混沌,渊面黑暗,神的灵运行在水面上。
在六天的时间里,神创造了日夜、空气、植物、动物,以及按照他的影子创造了人。4
而后,神用亚当的肋骨创造了夏娃,分出男女。这是《旧约》圣经对人类由来的解释。5
关于上帝创世的具体时间,早期的基督教教父、圣经学者,6 大多主张应该采用比较宽广的寓意解经法,而不具体确定上帝创世的日子。奥古斯丁认为7,上帝不是 先
于时间,因为 先
仍是一个时间范畴,上帝必须超越时间,在时间长河之 外
。因为,上帝必须是永恒的,没有过去、现在和未来之分,这才可以体现三位一体中,作为 逻各斯(logos)
的 道
不随时间流变的永恒性,由此,在奥古斯丁的思想体系中,上帝创世的确切时间,是一个不可能存在的问题。8 后来,当基督教义从口述变成文本,从经典变成教条之后,神话中富于想像力的创意,演化成教条式的释经学。1642年,剑桥学者约翰·莱富 John Lightfoot 断定宇宙创始日为公元前3928年的9月17日。数年后,爱尔兰大主教 Anglican Archibishop of Armagh and Primate of All Ireland 詹姆士·额西尔 James Ussher 将此日更正为公元前4004年的10月22日。9 他们的食古不化,被当成光耀神恩。随后,《圣经》英王钦定本(King James Version)正式采用了詹姆士·额西尔的说法,并通行于此后约150年内。直至1905年约翰·史脱特 John Strutt 通过物理学的方式,确定岩石最少历经了20亿年的物理时间之后,此说才不再流行。
印度典籍学说繁杂,佛教重轮回而无创世之说。佛教之前的婆罗门教认为:有史之初,多神混杂,10
民间礼普霜(日神)、第亚(天神),如因陀罗(雷雨神)、华塔(风神)、如须摩(月神)11、阿耆尼(火神),此外,有祖先神,如阎摩是,盖皆感于自然之象,起禳灾祈福之心。12
而后有吠陀13。吠陀的起源是祭祀仪式,对祭祀程序及仪式的控制是婆罗门阶层特权之一。祭祀的重要性,被解释为:
诸神不死乃由力行祭祀苦行而得者。
而人兽之得不死,亦同赖祭祀。如
我昔饮须摩味(祭祀所用之草汁)故成不死,得入光天识见诸天。14
祭祀时,用术驱鬼必用咒语,祭祀求天须赖歌曲,《吠陀书》便是记述咒文和祭词的书籍,那些通晓《吠陀书》的知识分子,便获得与神沟通的能力15。此后演化出《森林书》(Aranyaka)和《奥义书》。16 到公元700年时,商羯罗 ZaGkara 注释《奥义书》,发挥出世间如幻说,从而以印度教打通佛教。就印度宗教的思想脉络看,吠陀重诸天而兴歌颂,梵书重祭祀而尊僧徒,《奥义书》轻诸天而崇吠陀,以大智能打通生死轮回,为此后种种印度哲学的开端和渊源。这种学说以为业报之起,悉由无明,故修道之关键,在于以智能断业力而求解脱。17 大致可以说,以《奥义书》为开始的诸种印度哲学,所关注的问题在于以智慧求解脱,至于外在大千世界、山河大地,是真是幻,可以不加推求。而后来的佛教,也同样以解脱问题作为教义核心,所以印度教和佛教在关于世界及人类的起源,并不太留意,也无产生特别有创意的观点。比较古老的观点是记载在《摩奴法典》中的说法,即是以为世界为梵天所创18。梵天19 在鸡卵中居住了一个梵天年20 之后,将鸡卵一分为二而有天地,再由自己身体的各部位,诞生出不同种姓,而后经过四个跨度极长的时代,历尽千回万劫,直至公元前3101年,为第四时代开始。而摩奴则是人类之祖先。
中华民族的历史,因为典籍、器皿保存较多,较为可考。但比较多证据的,也不过是公元前2000余年左右而已。21 往上,则荒诞无稽,虽然谱系齐全,人物众多,但却纯属虚构。对于这些传说的历史,顾颉刚采用一种 层累造成的古史说
加以评述:
周代人心目中最古的人是禹,到孔子时有尧、舜,到战国时有黄帝、神农,到秦有三皇,到汉有盘古。
时代愈后,传说的古史期愈长,......传说的中心人物愈放愈大。22
而后,基于西周所知的禹,层累递增尧、舜、黄帝、神农、伏羲、天皇、地皇、泰皇乃至盘古,到三国吴人徐整《三五历纪》时,遂有 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于今
的说法,成为中华民族的人类起源说。23 顾颉刚以为,编造一个远古祖先的目的在于形成谱系,一方面将原来各不相干的各族传说的祖先神,汇集成为一个统一体系便于记忆,另一方面借此减少民族之间的摩擦,并获得政权合法性地位在教义上的承认。24
相对于其他文化,希腊哲学家显得好奇心更重。无论宇宙、地球、生命、动物、人类及语言等问题,他们均有极大兴趣。但希腊哲学的思维中,强调恒古不变的规律,远甚于生生灭灭的流变。自然运转不息,周而复始,生物体却生灭变化,无迹可循,所以泰勒斯25 对天文学、几何学和气象学感兴趣,但对生物现象则兴趣不大。他的学生安纳西曼德26 则认为生物有机体的第一代乃是经由变态形成,比如昆虫是由蝶蛹变化而成,而人则是在像鱼那样的生物体内形成的并按胚胎的形式留存在其中一直到成熟,最后那生物胀裂,男人和女人才得以出现并独立生活。27 希腊哲人中的百科全书学者亚里斯多德,尽管创立了博物学,也没有提供一个很具备想像力的起源说。整体上,可以说希腊哲学强调理性,而没有提供太多关于人类起源的想像。
回顾诸种宗教、文化中关于创世和人类起源的假说,各执一词,其中的聪明创意和努力令人叹服。根据现代人所具备的自然科学常识来衡量的话,《吠陀书》的说法,未免过远;基督教詹姆士·额西尔的说法,则未免太短;中国之说,乃后世层积而成,不足为考;希腊哲学稍显道理,却无创意。这种种于人类和世界起源的假说和推测,便如水中的一条聪明鱼一样,终生生活于水中而不知陆地为何物,但却在水中费尽心思探究陆地的摸样,却终不如上去亲身看一眼,来得更加清晰直接。28
2000多年前的大哲,不如今日的蠢材。这是知识逐渐积累普及的结果,在这期间,知识本身逐渐演化,传播知识工具,承载知识的载体,也逐渐变化。29 真正对物种起源及人类由来,提出一种强有力的生物学解释,并利用博物学证据进行充分阐释,乃是从达尔文30 开始。此后的各种理论框架,除多以进化论为对话对象外,伴随科技和技术的进步,也使用了更多现代考古学成果,从而提供了更有解释力的学说。
注释:
-
《庄子·秋水》。 ↩
-
安德森,《中国古代国家的起源》。 ↩
-
公元前一七九二至一七五○年间,哈慕辣彼为了传颂他的军事和政治成就,编篡了一篇取材自美索不达米亚(Mesopotamia)传统的创造故事:「厄鲁玛厄里市创造史诗」(Enuma Elish)。一八四九年,考古学者莱亚德(A.H. Layard)在伊拉克发现了相关的泥版,内容可以参考以下连接。 ↩
-
《旧约》第一篇《创世纪》。 ↩
-
按照传统的说法,女人乃是从男人的肋骨中产生,骨中骨,血中血。但从女权主义的角度看,上帝创世、亚当、夏娃偷吃禁果而被逐出伊甸园这些故事,可以被解释为世界的创造和亚当诞生这一切事件,只是夏娃出现,并偷吃禁果的准备和铺垫铺垫而已,从而,世界、亚当是为了夏娃的纵欲而诞生。 ↩
-
比如1世纪的约瑟夫(Josephus)、2世纪的爱任纽(Irenaeus)、3世纪奥利金(Origen)、4世纪的巴西尔(Basil of Caesarea)乃至5世纪的奥古斯丁(Augustine)及13世纪的阿奎那(Aquinas)等。 ↩
-
《忏悔录》第十一卷,第14-25章。 ↩
-
奥古斯丁的这种观念,影响了后世柏格森、胡塞尔、海德格尔、罗素、维持根斯坦等人的思考。 ↩
-
约翰·莱富及詹姆士·额西尔断定的依据,依赖于以下两个假设:
1. 《圣经》中所记载的家谱完整,连续无间断。
2. 创世纪所记载的创造天数为24小时/天,连续无间断。 ↩ -
这犹如希腊早期宗教。 ↩
-
如须摩原是草汁,能醉,用以祭神,复神视之,后遂衍为月神。 ↩
-
汤用彤,《释迦时代之外道》。 ↩
-
吠陀 veda 的意思是
知识
。《吠陀书》是颂神之歌词。包括《梨俱吠陀》 (Rgveda)、《夜柔吠陀》(Yajurveda)、《沙磨吠陀》(Samaveda)等。《百道梵书》注:黎俱,歌颂,地也。夜殊,空 (空气界) 也。娑摩,天也。人以各吠陀而战胜地空天。
其中第四部《阿闼婆吠陀》(Atharvaveda)年代稍晚,约作于公元前1500年—公元前600年间。 ↩ -
汤用彤,《释迦时代之外道》。 ↩
-
《吠陀书》在印度思想中的位置,类似中国的《周易》。于祭事者为法,于祭理者为智。法的一路,衍生出后世魔术、瑜伽、气功等功法,犹如中国易象一派杂以老庄养生、导气的结果。参见附录H《易学理路》。智的一路,诸哲人探宇宙之本,疑天神之妄,以为祭祀的根本,不在敬神造福而在于解脱。《森林书》(Aranyaka)和《奥义书》便由此演化而出。参见附录H《易学理路》。 ↩
-
《森林书》是修道者在森林冥思得到的结果,(后世沙门修道士即源于此,类似于基督教中的隐修士)认为真理需于孤独冥思中求得。《奥义书》,梵名为 UPA+NI+S.AD。《奥义书》为
近坐
以秘传真理之意,约成于公元前700年—公元前500年间,有两种集本:一为五十二种本,一为一百零八种本。 ↩ -
解脱是印度学说的重要核心目的,印度学说以为,依智能可以觉迷妄,因解脱而求智能,方为正道。西方哲学因知识以求知识,因真理以求真理(Knowledge for Knowledge’s sake. Truth for truth’s sake)之法,是一种智障。所以印度各宗均以智灭。而西藏密宗则保留了欢喜佛等诸种以肉体求解脱的方法。 ↩
-
《摩奴法典》,(法)迭朗善译,马香雪转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第一卷《创造》。 ↩
-
梵天的意思是
出自金胎者
。 ↩ -
按《摩奴法典》第一卷《创造》第72节,约相当于人间3,110,400,000,000年,即3万亿年。婆罗门教与佛教,虽然观点不同,但在言说方法上,都喜欢采用极大或极小的数字,以显示其神通之不可思议。如《维摩诘所说经·不思议品》记不可思议解脱菩萨,将大千世界,着右掌中掷过恒河沙世界之外,而其中众生不觉不知。以显其不可思议之神通,大言炎炎,殊为无稽。须弥无相,纳于芥子之中,纯为夸张的想像 ↩
-
《诗》、《书》所载,为商、周(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771年)间事。殷墟为商代(公元前1600—公元前1046年)遗迹。三里头据称为夏代(公元前2070—公元前1600年)残骸。 ↩
-
见《古史辨》《与钱玄同论古史书前记》。 ↩
-
《太平御览》卷二引有其中一则文字:
天地浑沌如鸡子,盘古生其中,万八千岁。天地开辟,阳清为天,阴浊为地,盘古在其中,一日九变,神於天,圣於地。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盘古日长一丈。如此万八千岁,天数极高,地数极深,盘古极长。后乃有三皇。
这种说法,类似于印度的梵天。 ↩ -
前一方面对应于《神谱》,后一方面对应于亚历山大帝被解释为埃及太阳神之子。藏传佛教中,存在这种类似的例子,比如藏历木羊年(1955年),毛泽东和达赖、班禅会面合影,藏民将这称为
三佛聚会
,毛泽东是文殊菩萨的化身,达赖是观世音菩萨的化身,班禅则是无量光佛的化身。 ↩ -
泰勒斯,Thales of Milet,约公元前625—公元前547年。 ↩
-
安纳西曼德,Anaximander,约公元前610—公元前546年。 ↩
-
E.迈尔(Ernst Mayr)的《生物学思想发展的历史》。 ↩
-
这个比喻出自威尔逊的《论契合》。 ↩
-
从锲形文字,到简单符号,从抄写到印刷术,从书籍到电子文本,从私塾到公开网络,都显示了这种变化,所以,教育实际上是受益于技术的革新和改良。 ↩
-
达尔文,Charles Robert Darwin,1809-1882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