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节写到,在保费收入问题上,国寿整体的经营战略是:因应于经营性现金流考虑,整体上维持保费平稳增长。保费的长期增长,期缴方面,主要依赖期交业务随时间累积,但初期期交业务会损耗当期盈余,造成在实时收付制下当期账面盈利下降,(盈余损耗)。趸交保费能够分摊间接费用,对于期交业务来说,是一种很好的平衡。趸交-期交两者一起,拉动保费增长,形成规模优势,可以在市场上实现低成本竞争战略。(如果一边倒搞期缴业务,就不是低成本竞争战略了。)
从趸交和期交这两种不同业务形式上看,过去十年,期交的保费增长,大致保持直线稳步增长,而趸交是阶段式冲刺。整体上,可划分为两个阶段,一是2003 - 2007年,二是2008 - 2014年。在每个阶段内,首年期交占比均在逐渐增大,这显示了国寿在每个阶段内,逐步的 拐小弯
。表28-1显示了这种增长和拐小弯的过程。
表28-1 首年期交业务增长和期交保费占比
年度 | ③ 首年期交 |
增长率 | ② 期交 总保费 |
⑥ 个人 总保费 |
期交保费 占比 |
趸交保费 占比 |
④ 续期保费 |
续期保费 占比 |
---|---|---|---|---|---|---|---|---|
2000 | 9,727 | 13,732 | 24,524 | 55.99% | 44.01% | 4,005 | 16.33% | |
2001 | 12,624 | 29.78% | 24,384 | 39,968 | 61.01% | 38.99% | 11,760 | 29.42% |
2002 | 14,629 | 15.88% | 37,733 | 90,002 | 41.92% | 58.08% | 23,104 | 25.67% |
2003 | 11,945 | -18.35% | 44,891 | 114,230 | 39.30% | 60.70% | 32,946 | 28.84% |
2004 | 19,693 | 64.86% | 62,225 | 117,094 | 53.14% | 46.86% | 42,532 | 36.32% |
2005 | 21,572 | 9.54% | 78,542 | 125,688 | 62.49% | 37.51% | 56,970 | 45.33% |
2006 | 24,386 | 13.04% | 95,608 | 150,441 | 63.55% | 36.45% | 71,222 | 47.34% |
2007 | 27,745 | 13.77% | 105,572 | 163,489 | 64.57% | 35.43% | 77,827 | 47.60% |
2008 | 35,386 | 27.54% | 122,289 | 263,398 | 46.43% | 53.57% | 86,903 | 32.99% |
2009 | 39,707 | 12.21% | 145,129 | 261,715 | 55.45% | 44.55% | 105,422 | 40.28% |
2010 | 52,149 | 31.33% | 180,122 | 302,781 | 59.49% | 40.51% | 127,973 | 42.27% |
2011 | 48,096 | -7.77% | 202,822 | 302,012 | 67.16% | 32.84% | 154,726 | 51.23% |
2012 | 45,531 | -5.33% | 225,723 | 305,841 | 73.80% | 26.20% | 180,192 | 58.92% |
2013 | 40,271 | -11.55% | 231,002 | 303,660 | 76.07% | 23.93% | 190,731 | 62.81% |
2014 | 46,083 | 14.43% | 233,029 | 299,282 | 77.86% | 22.14% | 186,946 | 62.46% |
2015 | 61,193 | 32.79% | 251,383 | 325,386 | 77.26% | 22.74% | 190,190 | 58.45% |
经历了2008年趸交保费突然高速增长的冲击之后,国寿个人业务保费收入,趸交保费占比,陆续减少,到2011年末,趸交只占33%,到2012年,只占26.2%。2013年更低,只有24%。此后三年,一直维持此种比例。
2011年期交占总额67%,其中,续期保费占了51%。2012年,期交占总额73.8%,而保费中的58.92%完全来自续期保费。2013年,62%来自续期。这充分显示了续期保费对于保费增长的重要性。当然,此一比例的陆续增大,不仅仅是因为期缴业务的增长,而也因为趸交保费的不断缩水。
可以看到,2002年开始的趸交保费增长突然增长,然后维持为一种平台式稳定,等待期交业务的慢慢跟上,到2008年趸交保费再次急速增长之前,用了6年左右时间来完成这种跟进。而在下一个周期,则只用了4年来达到占比约65%的水平。这相对缩短的2年,就是主动的调结构的结果。其内在原因,是国寿在银保上下功夫,将部分银保趸交,转为银保期交。(这是真正的调结构,而不是推单)。
从调结构上说,这一问题,实际只是在2008年才出现的问题。经过此后4年(即到2012年之前)的结构调整,国寿已经完全消化了2008年银保渠道因为趸交保费收入的高速增长,所带来的保费收入结构改变问题,到了2012年之后,明显银保渠道的趸交保费增长不足,拖后腿了,不但没有过剩,反而不足,属于并非合意的 结构调整
。(所以,对于公司的考察,要不断根据数据变化的看,而不是刻舟求剑。)可能时,应该多催谷银保趸交的继续扩张。但看起来,由于其他理财产品的分化,以及保监会银行驻点政策的变化,使得趸交保费没有大幅度增长。
从未来下一个周期来看,银保趸交的保费,可能要达到2008年的高峰水平,(即最好是能够达到1,400亿以上,)才在下一个周期中占比属于合理的。即届时期交保费达到2,800亿,而银保趸交保费达到1,400亿,(两者合起来4,200亿),才是一个合理比例。(即总期缴保费占2/3)。如果按照这一数据,则年总保费收入,将超过4,200亿。(实际上,看数据看,可能过于乐观了,因为2013 - 2014年的期缴总保费只有1%的增长。)而事实上,到了2015年底,趸交保费只有这个目标的一半,而总保费只有3,253亿,占这个目标的77.4%。所以,看起来起码还要好些年份才能达到这个目标。
从首年期交业务来看,实际上,过去10年,(2001 - 2011年),经由个人渠道售出的首年期交业务,从未真正减少,虽然增长也很缓慢。(2003年数据为模拟,且上市前重新剥离业务,所以数据有波动。而2011年总首年期交业务减少,是由银保渠道引起。)真正略微减少的是2012年,这真正说明了是年经营环境的恶劣。但此种恶劣,对于国寿的个人渠道业务来说,并没有造成很大的冲击。从前面图26-1可以看到,尽管数据看起来有波动,但长期来看,增长实际非常平稳。这是国寿保费持续增长的根本动力。
如同万峰所指出,此部分个人渠道首年期交业务的平稳,实际上反映了保险公司管控70万营销代理人的销售能力,因为这部分是经由个人渠道售出。不同于趸交业务只是一次性收入,没有续期收入。续期保费,全部来自先前的期交业务。比如说,2010年,国寿的业务员,与客户签署了一张1万元,分10年期交,按均衡水平,每年1千元的保单,那么,从2010年开始,到2020年间,如果客户不退保的话,国寿逐年会收到这个客户1千元的续约收入,后续这部分收入,便来自第一年的销售。所以,个人渠道的期交业务平稳,充分显示了管控能力及其公司优势所在。
对于保险公司内部来说,董事会和管理层,可以有很多方法可以观察、监控、考核保单的总体销售情况,万峰便指出一系列的指标,比如首年保费、收费率、平均保费、人均保费、件均保费、人均件数、有效人均件数等等。管理层也利用这些数据来规划、监控、管理逐日、逐月的运营,情况便类似于生产企业的看板生产。但这些数据,都属于国寿的内部数据系统。对于外部小股东而言,不可能有非常充足详细的数据,也不需要这些非常复杂,细致的数据来进行运算,因为个人投资者,不可能,也不需要,去越庖代厨,代替国寿IT部门的工作。(所以某分析者搜集保单或者搜集各地区数据,试图模拟统计,这是一种很低智商的行为,因为数据并不完备,而且差距甚远。)
下面来探讨如何监控国寿的保单增长潜力。在每一年年末,对于国寿管理层来说,基于内部数据,便可以看到,到当年年末,在不考虑客户退保情况下,手上所有累积的,明年仍然续约的有效保单收入,以及后续若干年每一年的续约收入。比如说,当年年末,如果手上尚有100张保单存续缴费,每张1千元,那么,明年便会有10万元的续约收入。再下一年,如果没有退保,又可以依此类推该部分收入,又有10万。(因为是均衡保费,从此处可以看到前面指出的均衡保费对于分析的方便)。
如果有退保,又或者部分保单到某一年不需再缴费,该收入才会缩水。即是说,简单的,将手上现有逐张保单的未来逐年保费收入,按照年度叠加。便可以列出未来若干年,在没有新保单的情况下,每一年的可能收入。这实际只不过是一个简单的 excel 表加和而已,便可以清楚准确的看到未来每一年现有保单如果不变时的收入。(比人口学还准确!)
接下来,新的一年,比如2011年,国寿60多万业务员,又会出去招揽新的期交保单,那么,2011年新增的保单,会和上一年的续保业务一起,累积成为2011年年末,手上所有的下一年的未续约收入。其间,由于有些保单刚好在2011年缴费期满,又或者有些保单退保、死亡、赔付、失效,停止缴费。这即是一进一出,因此,可以有如下方程式:
① 2011年末总续约收入 = ② 2010年末续约收入 + ③ 2011年间新增业务 – ④ 2011年间缴费满期 + 退保
→ 续期收入变化(② - ①) = ③ 新增业务 - ④缴费满期/退保
简单的说,将逐年续期保费看成前期保单的存量的话,那么两年度间的续期保费差值(流量),便显示了这种存量的变化,(即增量)。基于这一 增量 = 收入流量 - 流出流量
思想,从而,由方程式右边的收入流量及左边的增量,便可以倒推出流出流量。这实际类似于财务报表中,净资产存量变化 = 新增利润 - 资产损失
的思想。
更简单的逻辑是,假设上一期续约保费全部有效,即尚未达到不再缴费的期限的保单,如果全部继续缴费,按照均衡水平保费,下一期还将继续缴交同样数量。那么,考虑到当年还收入一些新保单,下一年的续约保单便应该是旧的存续保单与新保单这两者之和,而如果数据显示,这两者之和与下年实际续约保费间,存在差异,那么其差异部分,便是因为一些保单不再缴费了,而其原因,或是因为缴费期满,不需缴费,或是因为退保,不再续约。
于是,利用国寿每年在年报中,公布的当年新增的期交收入,和续期业务收入数据,可以得到下表:
表28-2 有效续期保费
年度 | (1) 首年期交 |
(2) 续期保费 |
(3) 不再续约 保费 |
(4) 有效续期 保费 |
不再续约 /首年期交 |
(6)=(4)/(2) | (7)=(1)/(4) | 期缴 总保费 |
(5) 增长率 |
---|---|---|---|---|---|---|---|---|---|
2000 | 9,727 | 4,005 | 13,732 | ||||||
2001 | 12,624 | 11,760 | 1,972 | 2,033 | 15.62% | 17.29% | 24,384 | 77.57% | |
2002 | 14,629 | 23,104 | 1,280 | 10,480 | 8.75% | 45.36% | 139.59% | 37,733 | 54.74% |
2003 | 11,945 | 32,946 | 4,787 | 18,317 | 40.08% | 55.60% | 65.21% | 44,891 | 18.97% |
2004 | 19,693 | 42,532 | 2,359 | 30,587 | 11.98% | 71.92% | 64.38% | 62,225 | 38.61% |
2005 | 21,572 | 56,970 | 5,255 | 37,277 | 24.36% | 65.43% | 57.87% | 78,542 | 26.22% |
2006 | 24,386 | 71,222 | 7,320 | 49,650 | 30.02% | 69.71% | 49.12% | 95,608 | 21.73% |
2007 | 27,745 | 77,827 | 17,781 | 53,441 | 64.09% | 68.67% | 51.92% | 105,572 | 10.42% |
2008 | 35,386 | 86,903 | 18,669 | 59,158 | 52.76% | 68.07% | 59.82% | 122,289 | 15.83% |
2009 | 39,707 | 105,422 | 16,867 | 70,036 | 42.48% | 66.43% | 56.70% | 145,129 | 18.68% |
2010 | 52,149 | 127,973 | 17,156 | 88,266 | 32.90% | 68.97% | 59.08% | 180,122 | 24.11% |
2011 | 48,096 | 154,726 | 25,396 | 102,577 | 52.80% | 66.30% | 46.89% | 202,822 | 12.60% |
2012 | 45,531 | 180,192 | 22,630 | 132,096 | 49.70% | 73.31% | 34.47% | 225,723 | 11.29% |
2013 | 40,271 | 190,731 | 34,992 | 145,200 | 86.89% | 76.13% | 27.73% | 231,002 | 2.34% |
2014 | 46,083 | 186,946 | 44,056 | 146,675 | 95.60% | 78.46% | 31.42% | 233,029 | 0.88% |
2015 | 61,193 | 190,190 | 42,839 | 144,107 | 70.01% | 75.77% | 42.46% | 251,383 | 7.88% |
上表一目了然的可以看到很多问题,比如一是续期保费一路增长。而 不再续约保费
也一路增长。二是2009 - 2014年的首年期缴,实际上没有什么增长。这是一个非常糟糕的情况。保险公司出现这种情况,意味着时间对公司是不利的,如同前面所指出,如果新保单如果不能大量增长,代替旧保单的话,那么,后续到期的数额会越来越大。最终的结果便是到了2013 - 2014年,不再续约占首年期交收入之比也特别大。所以,从2015年的首期期缴数据可以看出,万峰离职之后,承保的部分,是在背水一战。这个问题,留待后面探讨人力资源时再行论述。
第三列,便是上述所说,根据期交保费收入之差得到的上期期交业务中,到了下期 不再缴费
部分。这部分包括了上期中,原有保单退保、保单缴费期限到期,新收保单退保或者身故保单结束,下年不再缴费,这几项累积,从保险公司角度看,再也收不到续期保费了,笔者将其称为 不再缴费保费
:即上期仍然在缴费,但到下期停止缴费了。(这张表格是完全探讨期交数据,因此,与趸交完全无关。)
需要严格区分的是,这并不是完全指该张保单失效而需要赔付的时候,(尽管也包括这一部分,比如投保人身故,而且也包括比如退保等,也会令到该保单终结,)但更大一部分,只是该保单不需再缴费,但仍存续有效。比如国寿鸿丰B,缴费10年,保16年,在第11年,不再需要缴费,但此时保单仍然存续,没有退保,也不需要赔付,对于保险公司来说,此时尽管没有续期保费收入,但仍需要承担保险责任。
常规来说,对于长期期交保单,保单涵盖期限通常都至少与缴费期相同,或者比缴费期长,甚至保终身,但却不需要终身缴费。所以上述数据,很大程度上,只是意味着保单缴费期满,又或者客户退保、身故,令到保险公司在该保单上再无承保收入。但相当一部分保单责任仍然在延续中。
第四列笔者将其称为 有效续期保费
,即是按照上面算法,上一年仍然在续约部分,减去上述该部分当年退保(身故)及缴费期满部分后,所得到下一年仍然有效续期保费。比如说,2006年,续期保费71,222,所涉及的保单,有17,781到了2007年不再缴费,另外有53,441继续缴费,这继续缴费部分,和2006年所收到的首年期交业务24,386合并起来,成为2007年的续期保费77,827。从表格可以看到,虽然不再续约部分也陆续增长,但 有效续期保费
也同样持续增长,这部分,实际上,才真正是国寿保费增长的长期动力。
(从前面数据可以看到,2012 - 2014年,这部分实际上,只是维持不变,并没有增长,2015年的首年期缴,开始大幅度拉动,相信对于2016年的该数据有明显帮助,但能维持多久,尚需观察。)
在假设退保率相对稳定的情况下,2007年 - 2010年间的 不再缴费保费
保持相对稳定。一个可能的假设是2004年开始,所售卖的一些缴费为3年期的期交保单,陆续在2007年不再缴费。然后2004 - 2007年期间,持续卖该类缴费为3年期的保单。所以该不再缴费的金额持续稳定。这或许与之前几年售卖的保单结构有关。但这仅仅是猜测而已。作为外部分析者,在没有内部人的保单数据库情况下,是无法得到准确的推断,如果胡乱猜测,纯粹是增加混乱而已。
利用数学恒等式,还可以有另外一种方法得到这个 有效续期保费
,即是用下一年实际所得到的续期保费,减去上一年新增的期交部分,便同样可以得到这一 有效续期保费
。尽管这只是一种数据计算变换,但在数据先后次序上,逻辑却是不同。
前面一种方式,在退保率基于一个可以估算的稳定区间范围内时,对于国寿内部的管理者来说,可以直接在上一年度末,便计算到下一年这一有效的存续保单及其收入,并且进一步可以根据这一数据,来预测、判断明年收入及满期部分,并由此制订下一年的运营计划。而后面一种方式,则是外部分析者在下一年终结之后,才能看到实际运营后的续期保费结果的反推。尽管这两者数字没有差别,但逻辑上是有差异的。
从收取保费角度,可以观察到经营者,如何制订下一年的经营计划,使新缴费收入超过不再缴费部分,从而令到续期保费有所增长。而分析者则等一年以后,可以看这一经营计划是否执行得力。
比如说,2005年12月31日,国寿股份年结,统计出来,2005年首年期交21,572百万,以及当年续期旧保单保费,56,970百万。假设这21,572百万,全部在下一年不退保。那么,国寿实际上,可统计到,2006年续期保费,有49,650百万有效续期收入。(其中有些不需再缴费,如果按照一定精算的死亡假设和退保假设,修正上述前提的话,那么,或者同样可以认为,加入退保和死亡因素后,国寿可以统计到,大约的有效续期收入,比如简单的认为是49,650百万)。
由此,国寿在2005年年末,便可以得知到下一年2006年底,大约能收取到的续期保费,为49,650 +(2005年首期)21,572 = 71,222。而国寿这一年要努力售卖的,是2006年的首年期交保单。上述这部分续期保费,在没有退保情况下,几乎是可以预期为确定收入了。所要调节的,就是2006年的首年期交,与上述续期保费汇总起来的总增长,在这两者之间的平衡。
所以,人寿保险的期交保单,如果以《鲁泰纺织》系列中,关于生产车间接单的概念来看,相当于客户一口气与纺织厂签了10 - 15年长期合约,如果不毁约,则每年纺织厂便有保底订单。但新一年,又出去接新保单,所以,理论上,所累积的期缴总保费收入,一定是一年多过一年。
(在此插一句题外话,许多人比较趸交和期缴,笔者前面指出过,事实上,常常是比较错了对象,比如一张趸交1万元,按照均衡法,拆成10年的话,每年期缴是1千元。那么,和一张趸交1万元进行比较的合适对象,应该是期缴一千元的保单。而实际上,许多分析者,往往是拿一张期缴一万元的保单,和一张趸交一万元的保单,便开始比较,这种比较是完全错误的。)
除非到了某一时刻,不再续约的保单多过首年期缴收入。以2011 - 2012年的情况来看,2012年,不再续约保费22,630百万,而首年期交45,531,是不再续约保费的2倍。因此,笔者在上述表格,特别增加了一列 不再续约保费/首年期交
,以观察该比率。因为这一加一减,如果不再续约部分继续增大,而首年期缴跟不上,问题便很大。从2015年的数据可以看到,这一问题2013及2014年非常严重,因此国寿2015年被迫只能努力去增大这一数据。
与市场许多观察者,不加分别的用一个笼统的保费收入来观察国寿业务不同的是,保费之中,有趸交及期交之分。趸交受银行渠道及经济环境制约,期交才是长久动力。这一项不再续约保费,源自先前保单累积,随着时间明显逐步增长。另一方面,首年期交保费,绝大部分是靠营业员去售卖,营业员的增幅,则与社会平均薪水水平有关。扩员并非容易的事。因此迟早会到达一个缓慢增长的阶段。比如说2015年,人员扩大了三成以上,但能留存多久呢,尚是未知之数。
到了某一时刻,一旦不再续约保费收入超过首年期交收入,意味着有些旧保单收不到钱了,而新期交保单部分,并不能足够弥补此一损失。届时总体期交保费收入便会下降。典型的,比如2013年,不再续约占首年期交收入之比达到86.9%,因此续期保费便增长不大。2014年更是达到95%。
如果在上表中,再增加一列 首年期交-不再续约
,便会发现,这两者之间,刚好便是期交总保费的增长数值。这解释了期交总保费增长的来源,所以,2013 - 2014年,期交总保费收入增长缓慢,原因在此。即是首年期缴增长缓慢,导致随着时间过去,不再续约保费逐渐增大,因此期缴总保费便增长缓慢。这解释了其真正的原因。
需要进一步观察的是,此种趋势是长期趋势,还是只是短周期。如果按照2012年的比率来看,比率才50%,业务远远尚未到老化程度。但2013年,此比例已经达到87%。2014年更是达到95%,即是新收入保费只是大致用于抵消失效的保单。此种趋势是否会继续延续呢?
要判断此一问题,则需要进一步分拆,首年期交,及不再续约保费收入两部分数据。笔者直接提前引用第三十二节《银保期交》的数据,如下表:
表28-3 个人期交续约保费 vs. 银保期交续约保费
年度 | 个人渠道 首年期交 |
个人不再 续约保费 |
有效保费 增长 |
银保渠道 首年期交 |
银保不再 续约保费 |
有效保费 增长 |
有效保费 增长之和 |
银保续期 保费 |
---|---|---|---|---|---|---|---|---|
2000 | 7,772 | 0 | 7,772 | 1,955 | 0 | 1,955 | 9,727 | 484 |
2001 | 9,826 | 1,569 | 8,257 | 2,798 | 673 | 2,125 | 10,382 | 1,766 |
2002 | 9,383 | 131 | 9,252 | 5,246 | 1,149 | 4,097 | 13,349 | 3,415 |
2003 | 8,945 | 5,448 | 3,497 | 3,000 | -661 | 3,661 | 7,158 | 9,322 |
2004 | 17,374 | 2,356 | 15,018 | 2,319 | 3 | 2,316 | 17,334 | 12,319 |
2005 | 18,489 | 3,956 | 14,533 | 3,083 | 1,299 | 1,784 | 16,317 | 13,339 |
2006 | 21,484 | 4,693 | 16,791 | 2,902 | 2,627 | 275 | 17,066 | 13,795 |
2007 | 24,207 | 12,971 | 11,236 | 3,538 | 4,810 | -1,272 | 9,964 | 11,887 |
2008 | 30,271 | 14,011 | 16,260 | 5,115 | 4,658 | 457 | 16,717 | 10,767 |
2009 | 30,527 | 14,365 | 16,162 | 11,521 | 2,502 | 9,019 | 25,181 | 13,380 |
2010 | 30,783 | 10,589 | 20,194 | 21,366 | 8,908 | 12,458 | 32,652 | 15,993 |
2011 | 32,747 | 20,288 | 12,459 | 15,350 | 5,108 | 10,242 | 22,701 | 32,251 |
2012 | 31,782 | 13,223 | 18,559 | 13,373 | 10,318 | 3,055 | 21,614 | 37,283 |
2013 | 31,402 | 13,479 | 17,923 | 8,483 | 21,269 | -12,786 | 5,137 | 29,387 |
2014 | 34,120 | 26,573 | 7,547 | 11,963 | 16,055 | -4,092 | 3,455 | 21,815 |
2015 | 47,479 | 27,619 | 19,860 | 13,714 | 15,220 | -1,506 | 18,354 | 18,558 |
可以看到,个人渠道的首年期交保费收入实际上非常稳定。(实际上的问题是,从2008 - 2013太稳定了!)。不再续约数据在2007 - 2013年间的多数年份,也相对稳定。甚至有效保费增长在此期间,也非常稳定,上述数据除了2011年之外,从2008 - 2013年均非常稳定。比较动荡的是银保期交。银保期交在2010年达到高峰之后,一路下降,而银保不再续约保费则一路增加。导致有效保费增长一路下降直至2013年为负数。此后连续三年下降。正是这一数据变化,导致了最终期交总有效保费增长的缓慢。到2013年,这两者抵消,只剩余5,137百万了。
那么,这一趋势是否会继续?笔者又增加了一栏,银保续期保费。这一项目,来自上一年仍然在缴费部分。假设下一年,银保有效保费的负增长,要与个人期交增加部分完全抵消,应该是多少呢?假设个人渠道完全按照2013年数据,而银保期交首年期交退回到2008年的5,115百万水平,可知银保不再续约部分最少要达到23,038百万。与最后一列比较,已经相差无几,就算下一年完全抵消,但此后银保期交续期保费已经所剩无几,因此,再下一年,消无可消了。
也即是说,如果不考虑趸交问题,纯粹考虑期交问题的话,有效保费的减少,完全源自银保期交的有效保费萎缩。而后者于2013 - 2014年见底。
因此,可以断言,如果抛开趸交的冲击,国寿的总保费收入,仍将一年多过一年。而银保期交和银保趸交,(合起来称为银保渠道),以一种周期性冲击,叠加在期交的长期增长趋势上。(见26节图解)一旦银保渠道碰上牛市复苏,恢复合理水平时,国寿的保费收入将创新高。这是国寿之所以是千里马的根本原因,即其新承保业务的有效保单,比起失效(或不再缴费)保单,仍然是一年多过一年,因此,可用于追加投资部分的资金,仍然源源不绝,推动资产、准备金继续增长。(2014年,几乎接近相等,但该年股市是人造牛市,大起大落的人造疯牛,多大程度上,能帮助拉动保费增长,效果成疑。)
从企业分析来看,保险公司当年的首年保单和保费收入,便相当于工业企业,比如纺织业的色织布当年的订单。但与工业企业不同的是,保险业相当于每一年都与顾客签了一份多年订单,因此,除了当年新接的订单,企业每年还有以前签下的订单要生产、处理。由于有此部分以前接下的订单,因此,与工业企业不同,保险公司的毛收入,(总保费)要比纺织业鲁泰的要明确很多。当外围经济低迷,出口成疑时,对鲁泰的织布,很可能会构成很大冲击,又或者衬衣生产,达到一个程度,便会饱和见顶。但人寿的期交业务,便如前期接下的累积衬衣订单,由于前期延续,从而能够保持毛产量(期交总保费)的增长。
而某一具体年度,或者在一个周期中,经济环境低迷的冲击,主要不是体现在总期缴保费收入上,因为这一数据是一个累计因素,冲击只是集中发生、体现在具体的年度,即银保趸交收入的骤然减少。当然,具体的冲击,如果太严重的话,对于期交业务也会有一些影响,比如前面所分析的,银保期交的有效存续保费缩水。
某些年份,趸交保费会受一些外部因素冲击,但期缴收入由于有之前的保单垫底,理论上,除非出现长期趋势逆转,(即前面所说的,长期失效保费多于新收业务,然后形成趋势。)否则,期缴总保费收入增长几乎是确然无疑的。这正是从前面章节一开始,所引用的万峰讲话中,其增长理论所指出的内容,即是长期拉动增长。
从此处可以看到,经济周期对于各行各业,以及具体的生意的冲击,是体现在不同方面,不可一概而论。纺织行业的色织布扩产,在高峰期过后,扩产便显得艰难,而保险行业的期交合约收入,增长的周期可能会非常长。这正是人寿所以是千里马的根本原因。(问题只是跑得快慢而已,比如过去这个周期,跑慢了。)
由于到2012年末,趸交保费收入占总保费只有26.20%,2013年为24%,为历史低谷,因此,笔者断言,总保费收入可能于2013 - 2015年间见底。此后又是总保费收入的一个增长期。期交总保费将会拖动总保费缓慢增加,而如果牛市重新来临,趸交保费能有一个大幅度增长的话,则届时国寿的年总保费收入增幅,将大大可观。
(从2014 - 2016年的情况看,经历了一个短暂牛市之后,实际上,国寿的趸交并没有很大增长,而是着力于期缴业务,所以,从此处可以观察出,国寿管理层,未来承保上的策略次序可能是先期缴,后趸交。但这仍需进一步观察)
观察表格28-1,可以看到,个人保费并非单纯呈线性增长,而是中间有时,比如说,每2年间有个停顿,其原因,是趸交保费一直占了半壁江山,而趸交保费收入又非常容易受市场及经济环境影响波动,所以,整体国寿的保费收入,是以期缴为底,线性增长,而其上再叠加一个波动变化的趸交收入。所以,尽管期缴保费不断增长,但趸交却可能大幅波动,如果趸交保费一路减少,那么总保费会停顿下来。比如2010 - 2014年的情形。
由此可知,和外部分析者不同,保险公司内部管理者,基于一定退保率、死亡率假设,是几乎可以非常准确的知道下一年的期缴续期保费,(因为手上保单,缴费满期部分已经确知)。然后国寿可以基于续期保费,来考量未来期缴新单保费收入,由此可以分别制订出下年期缴保费和趸交保费收入的计划。这一特点,显示了保险期交业务,在运营上的滞后性。或者说,某一年当期的运营,比如说,做一些更长期期交的保单,其深远影响,要到间隔几年后,才能体现出来。
当然,如同前述所说,保险公司监控保单,以及制订工作计划,有大量内部数据和指标,而不会依赖于上述这一个指标。笔者在此处的分析中,使用了上述这一 有效续期保费
,并非是说,内部管理者是一样采用这一数据,而是因为外部分析者,无法像内部管理者一样,获得大量的内部数据,因此,笔者基于已有财报数据为基础,进行重新分拆,以监察公司在保费收入方面的运营时,所做的一个指标。
注:这才是笔者所探讨的 监察
。笔者在之前的《鲁泰系列》和《卷上》,展示了如何监察企业。因为外部小股东不可能有内部齐备的数据,因此,只能根据仅有的数据,重做分拆,有几分数据,拆出几分推断。但始终必须有一种清醒的意识,即是这仅仅是基于有限的信息数据下所能做的推断,而非妄自菲薄,以为便是事情全部的真相。重要的是数据一旦变化,或者不准确,结论便需重新推断。比如说,国寿的年报,有时会重新列示,数据便发生变化。
如果所列示数据中,没有现成的指标,便需进行分拆,其来源在于年报、财报等坚实数据,而非道听途说,胡乱拼凑。各类蠢材,抄袭、模仿笔者的方法,喋喋不休于 监察
,却完全不得其神韵,胡乱臆想,妄加猜测,将审慎的分析变成广告式的吹嘘,宛如小孩在街上捡到一个破铜钱,便拼命吹嘘此乃宋元通宝,实在不可救药。哈哈!
可以看到,续期保费收入,基于一定退保率假设下,是已经固定下来,(当然,当年的新单,比如某一年首年期交收到之后,后续年份,是否真正能够如计划收取保费,则又受经济、产业环境影响,也需要有员工去跟踪收取。)而新单期交收入又将影响未来,因此期缴总保费收入,是一个连续性的一连串事件的总和,(情况类似周其仁一篇文章的标题:《收入,是一连串事件》。)而具体到某一年度,便相当于此一连串事件的一个断面。
相对应的,趸交保费受经济环境影响更加明显。但从数据看,明显续期保费的数量,比当年首年期交的数量大很多,比如说,2011年,续期保费便是首年期交保费的3.2倍。而2012年则去到4倍,2013年,更去到4.8倍。这说明了2011 - 2012年,售卖保单环境的恶劣。当然,如前面所指出,首年期交锐减,主要是银保期交部分,实质原因与趸交相同,皆是渠道缺陷所引致。银保渠道,无法保持年与年之间的稳定性,此乃是其先天缺陷。
因此,总续期保费收入大部分来自前期累积,而受当年经营所影响部分的首年期交收入部分,数额上,只占当年总期缴保费一小部分,如果以占汇总了趸交保费之后的总保费来看,比例更低。比如2011年,首年期交占总保费16%。2013年则低到14%。
从此处再来看某T的理论,认为有透视眼可以预测未来一年的股市行情。就算退一万步,假设国寿真能准确预测到下一年投资市场前景不佳,所能略调整新期交保单部分,只有14%上下一点点。更根本的问题是,期交保费并非只缴交一年,而是一交十年数十年,牵一发而动全身,根本不可能为了某一具体年份,而冲减这10~20%的量。因为如同前面分析所指出,期交业务,重在长远续期的拉动作用,千秋功业,绝不可能为了某一年的预测而妄自冲减,而只能是越多越好。
而趸交保费,实际上,是依赖于银行渠道的销售,并非国寿所能管控的个人业务员,国寿对于趸交保费的管控力,明显差于期交保费很多。因为趸交是完全依赖渠道。所谓渠道为王。这从同样的期交保单,经由个人渠道贩卖,或者经由银行渠道贩卖,波动差距很大,便可以看出来,即是国寿对个人渠道的管控,是明显强于银行渠道。因为个人业务员,更类似公司员工。而渠道,则是合作商,明显前者的管控力要好很多。
趸交保费的大头,基本上是由渠道收入所得,因此,国寿对于趸交保单、乃至银保期缴保单的管控力并不强。所以,实际上,并不能很可能去要求渠道冲减。进一步,考虑到期缴新单这10 - 15%又不能全部不接,就算真的能调节,其差额波动,占总体保费收入比例,实际上更低,调了也没有意义。所以,根本不可能有所谓:根据投资预测来做承保业务计划,此种图样图拿衣服的 stupid 思维。此种胡乱猜测的思维,除了不懂保险公司的运营,更是违背了基于数据和原理之上的审慎的分析原则,这种分析,类似无知散户一般胡乱猜测,以散户炒股的心态,胡乱从管理层的言行中,抓一鳞半爪,然后胡乱发挥,胡乱贴金,破绽百出,这在前面,笔者已经多次指出了。
如果将上述逻辑,反过来看,觉得明年需要更多保费收入,由于大部分是续期保费已经固定下来,冲首期首年保费,也只能冲出一小部分,因为其同样是长远作用,对当年影响并不明显。相反,趸交增长会更明显,但趸交依赖于银行、邮政渠道宣传,而基于渠道的关系,贩卖保单的数量,重点又依赖于分红高低的宣传,(比如杨超07年底宣布的8%分红的作用,要真金白银的投进去,才能拉动趸交收入),远非国寿可控。所以,所谓预测未来投资市场而操纵总保费收入,完全是错误臆想和胡乱猜测。
(从此处可以看见,要证明、纠正一个错误的分析,需要列示出多少数据,将何者是正确的,清清楚楚讲得何等透彻,才能纠正此种误人子弟的谬误。特别是,此种错误的分析,非常恶心的,以一种非常无礼的名义,假托在笔者名下,实是栽赃嫁祸,胡乱猜测,又希望笔者出来指正的心态,实在其心可诛!)
从实际情况看,每一年,国寿年报中,董事长和管理层,总会公布其下一年的计划,但从实际成果看,下一年总保费收入增长率,与后来的实际收入,差异甚大,说明保单市场的容量及竞争程度,并非单一大公司所能够 操纵
,而只能是去竞争,抢单,至于最终实际接下来能有多少保单,便和其他行业一样,尽人事,听天命。特别是其中经银行、邮政渠道销售的趸交部分,更是非国寿所可控。如果要拉动,需要真金白银的提高分红率和派发特别红利,才能生效。相反,期缴业务相对稳定,及有之前保单保底,因此变化更加缓慢而稳定,而且可控,但这是千秋万世的长期功业,而非一朝一夕。从2015年的年报看,国寿从该年开始,也试图着力于其上。
进一步,观察表28-2第4列。第4列显示了有效续期保费的增长。从2003年到2012年以来的数据看,该期交数据非常稳定,完全没有市面其他分析者所担心的国寿期交业务增长乏力的顾虑。而后2011 - 2014年,期交退步,同样来自银保期交。而靠销售大军销售部分,仍然非常稳定。但是,整体上,到2014年之前这数年间,增长率放得非常慢,说明该年经营环境实际上甚为恶劣。
总体上,期间只有2007年增长较慢。而2008年 - 2012年的首年期交业务,则保证了此后几年(比如说,2013 - 2016年)期缴总保费的收入。由于期交是一个滞后事件,前面几年经营得法,才有2011 - 2012年的大量续约收入,从数据上看,个人渠道依然稳定,大致上,无论外部环境如何波动,个人渠道上,期缴业务收入仍然可期,除非出现大量退保导致保单无法延续,否则期缴的总保费仍将保持缓慢线性增长。
如果从数据上看,2009年到2014年,首年期缴保持相对稳定,2010年更像一种突变。而如果将数据进一步拆分,则可以看到,个人渠道的首年期缴,从2008年以后一直非常稳定,变化的是银保期缴。
从 不再续约保费/首年期交
一列,以及有效续约保费增长率这一数据,显示了一个重要结论,即是当旧保单停止缴费时,当年所接的期交新保单,其金额不但填补了旧保单缴费满期部分或者(退保、身故)流失,还有所增加。即以新代旧,还有增加,每一年,不断的以旧代新,仍有所增长,这真正显示了国寿期交业务保费收入的真正持续能力,以及经营性现金流净剩余的来源。同时,也是国寿《上卷》所显示的,国寿保费一年多过一年的长期根本动力及来源。
林森池用大环境来估算国寿的业务大约在何时出现老化,笔者在此处指出,作为外部分析者,笔者在此处所推导出来的, 失效保费/首年期交
,这一指标,是一个比林sir所谓大环境更好的监控工具。这是笔者更进一步推进的地方。
如果有效续期保费不是持续增长,而是持续缩水,便意味着有效保单保额的缩水,而失效保费逐步增大,则意味着保单缴费期结束。这两者之差,将清晰指出承保业务,是否尚能有源源不绝的现金流来供投资部门投资。这一指标比起林Sir的人口老化大环境观察法,胜在有一个明确指标,而非简单的讨论人口是否老化。从表28-2中,2014年的数据,以旧换新,刚好打和,所以,国寿保费停滞不前,是否会长期延续下去,仍需进一步观察。2015年,可以看到国寿的努力,这是一个新的良好开端。
(进一步,以林sir的理论,单纯以人口老化指标来看,老化如何定义?如果以刘易斯拐点,则2014~2015年,中国已经进行刘易斯拐点,但这并不等于人口老化。而且从公司分析上看,老化一词太于宏观,并不适合此种微观分析。)有许多股票分析者,因为过去几年国寿股价不涨,便开始各种嘲讽林sir,但实际均不切要害。从前面分析到此处,笔者几乎在各种细微之处,除了指正林sir的说法之外,更是推陈出新,发前人所未见,自己赞一个!!
第6列显示的是 有效续期保费/总续期保费
,比如说,2011年,总续期保费154,726,其中来自2010年的首年业务的有52,149,剩余102,577来自2010年底有效的旧保单延续。这一数据从2005年开始,到2011年,7年间,一直保持平均67%的稳定性,这一稳定性几乎保持了7年,从数据的延续性看,属于非常稳定。直到2012年才被打破。2013年进一步上升,有效续期保费占总续期比率上升。意味着总续期保费不给力,而这又源自2010 - 2012年的首年期交保费冲得不足。
这种稳定性意味着,在这7年之间,新业务 以新代旧
之后,所剩余部分,是汇总了有效续期保费后,总收入的1/3,由于无论所做的新保单,是3年期、5年期、还是10年期、20年期,汇总起来成为一个总的新的首年期交总额。
从规划上说,如果新做的都是短期期交,比如说3年期交,那么到了第3年末期,手上有效续期保费会减少,如果是以全年保费收入为目标,那么,便必须增大首年期交保单,从而会令到该比例上升,而不是非常稳定。
所以,2005 - 2011年这一比率的稳定性,显示了期间,国寿在个人承保业务上,并不完全是以总保费(涵盖趸交),或者期交总保费为目标,而是针对期缴业务,以手上的有效续期保单为基础,来规划下一年的运营期交业务。而趸交则做另一方面规划。(当然,如同前面所说,现金流净剩余,保费增长,保底的市场份额等均是另外一系列有效的强约束。)
这说明万峰在管控国寿的保费收入上,很可能采用一种多元目标,而非单一目标,以某一年保费为目标,因为如同前面指出的,保费是一连串事件的一个断面汇总,因此,要将该年目标限制在某一区间,便必须去调整前面一系列事件,这更需要一种事前规划。
但这仅仅是管理层的规划而已,对于分渠道的保费收入,比如说,70万代理人来说,如果还在从事这一行业,每个人为了自己及家庭的生计糊口,仍然会努力去抢保单,而不管国寿股份公司,总体的业务指标是什么。国寿所能引导的,是一个大致稳定基础上的微调。
理论上,续期保费,如同万峰所指出,是加速度,两阶导数的增长,而首期保费,是靠人手去卖,线性增长,不可能一直维持此种稳定比率。原因是人手所能售卖的保单数目,在达到一个熟手程度之后,是大约有一个稳定均衡值,从而,增加保单,靠增加人手的话,培训很难出现不断加速度扩张的情形。
从个人营业员销售保费收入的情形看,2003 - 2008年的情形,是首期业务一直在增加。这并非简单的依靠招募人手扩张来获得,而是由于国寿上市前,有相当一部分保单并没有划入股份公司,由集团公司兜底。而接该部分保单的人员,虽然属于国寿集团,但并没有并入股份公司,或者名义上,人员数目已经并入,但其收到的保单,实际并没有体现出贡献来。随着时间,慢慢该部分人员由于是熟手工,不需要很多培训,便可以快速接单,从而接保单超越了此种线性情况,达到加速度的情形。而2008 - 2012年,则是因为银保期交的出现,使得在不需要招募人员的情况下,使得首年期交业务继续高速增长。
这一1/3比率在2005 - 2011年间的稳定性,可以看成该几年,管理层负责承保业务的主管万峰,从董事会所得到,然后规划、传达给各业务子公司营销员的总体运营目标。(如果下一年退保增大,那么便需要做更多保单先填补退保之后,才能保持这一目标)。这实际构成了一种基于有效续期期交业务保费总量之上,来制订明年新期交保费计划的目标和运营。
由于续期保费全部来自上一年,比如上述这一比率,在2011年只显示了2010年的首期业务,2011年的总续期业务,为进一步保持实时监测业务运营,笔者增加了第7列。第七列=下一年期交的新业务/上一年实际有效存续业务,来进一步观察国寿的运营。
同样,由于该前述数据的稳定性,因此此一列数据也同样大致稳定,在2005年 - 2010年间,大约比率为:新首年期交业务/旧有存续业务
=56%。简单的说,其运营结果表现,是下一年所做的期交保费新单收入,大致等于手上现有 有效续期保费
的56%左右。(这一数据实际与第6列逻辑一致,A / (A + B) = 1/3 → B = 2A,这是简单的数学。)
从上表数据看,基于期交业务的保费增长,国寿承保部门管理层,2010年前几年的规划,是下一年收到新期交业务,与有效保费汇总,是下一年期交新业务的三倍。随着期交业务的不断累积,如果要继续维持这一比率,意味着新的期交业务必须随之不断增长。
但是,如同前面所指出的,累积的是两阶加速度,首年的期交业务,则是缓慢低数额的一阶速度,甚至不变速度。所以,新首年期交业务/旧有存续业务
,这两者逻辑上,长久不可能维持稳定比率。长期下,维持此一比例稳定,是完全不合理的。除非前者能够不断招兵买马,扩大业务员。
在2005 - 2010年间,能够维持此一比率。前几年,如同笔者前面指出,是因为财务报表的关系,部分熟手业务员接的单,并没有完全在上市之初体现,而是在国寿集团,上市后合并过来。后几年,则是因为银保期交的发展。但一旦银保期交萎缩,那么,此一比例便急速变化。如同前面所分析的,2011 - 2014年该比率大幅度下降,说明手上 有效续期保费
继续随时间累积,但首年新单期交保费跟不上。同时,退保、短期期交缴费期满,不再缴费也增加。原因前面已经分析了。这一数据从56%退化到33%。原因,便是首年期缴的无法增大。
同一帮管理层管控70万营销员售卖保单,说明了经济环境的恶劣,连管理层都无可奈何,旧保单积累日渐增多,如何使新保单的量,同样能够继续增长,跟上,是经营上一个重要的问题。不然的话,新保单只有那么多,那么,长期下,公司总体的保费、资产,增长便会很缓慢。
如果要维持之前的稳定指标,2011年必须卖更多(首年)期交保单才能跟上。该比率下降,说明该年售卖出去的新保单,不可能再维持以往的加速度。就算袁力在任时,不断强调多做期缴,都用处不大。首年期交占有效续约保费,在2012年,进一步下跌到34%。2013年下跌到27.7%。2014年是一个好的迹象,因为这一年,首年期缴多了,原因是业务员数量增加,情况类似2009年,大量扩招业务员。2015年,更是招募了多30万人员,但是,长期成果依然有待考察。这一问题,在后面再行具体探讨。
观察2006年与2007年的续期保费,由于这一年,有许多2003 - 2004年售卖的鸿鑫保单到期。因此,有效续期保费只有7.64%增长。如果国寿为了弥补现金流和维持保费增长,那么,便必须在2006 - 2007年多做首年期交,(以及趸交保费),以维持总体保费收入的增长。从数据可以看到,2006年、2007年的首年期交保费没有增加多少,趸交收入也没有增加多少。其结果,便是个人总保费的增幅不大。
从此处可以看到,管理层并不能非常轻易操纵70万营销员,以加加减减总保费收入。所能努力操控的,是个人营销员部分,催谷他们去贩卖保单,而趸交保费则受渠道和顾客影响。经济环境一旦不佳,保单售卖便困难,这是无可奈何的事。企业非常庞大,而营业员受自身佣金利益驱动,也并非管理层所能简易操控。
(这同样也说明,并不像某蠢材所臆测,管理层能够很容易的操控70万营销员去冲(期交)保单,冲保费不是很容易得心应手、指挥自如、立竿见影的行为。同样,更不是一个能够轻易让其减速的工作,因为每个业务员都要赚钱谋生,其家庭收入完全依赖于其售卖保单的佣金,如果因为预测后续投资收益率,便号令他们少卖以减少保费收入,那么这些业务员当年全喝西北风或者过档到平安或者太保去?抱这种思维,纯白痴想法!
这个分析说明,企业不是神仙,再牛的管理层也不是神仙,经济结构和大环境的制约,能够顺水推舟,公司才能跑出。一看好一个公司,便将企业管理层夸得跟神仙一样,这是典型脑残。要是有预测市场的本事,还做狗屁保险生意,直接去澳门赌博好了!)
笔者在2012年时断言,整体上说,1/3比率实际上不是一个非常强约束。只是代表了2005 - 2010年几年间的相对稳定性。长远上说,此一比例也不可能维持长期稳定。因为逻辑上不可能。事实正是如此,随着数据分拆,说明个人渠道期缴实际上增长乏力,变化依赖于银保和趸交,因此该比率将陆续衰减。
一些分析员有时缺乏一种洞察力和穿透力。由于无法看透问题,或者理解问题的逻辑,于是寻求过去几年的稳定性数据。而后便进一步依赖此种稳定性进行假设、推导、发挥。当然,在短周期内,这是一种可行办法。但是,如同前面的分析所指出,很多时候,某种稳定性是有其内在原因的,一旦条件变化,稳定性便荡然无存。审慎的分析,需要进一步考察其内部原因,才能理解稳定性的根源及其变化。
从数据上看,国寿的个人渠道营业员的首年期交业务,在2008 - 2014几年间,非常稳定性,这一方面,实际显示了国寿管控60多万营业员的能力,也是与其他公司不同的竞争力所在及护城河。这些营业员可以自由流动,扩招也不容易。但代理人不是职员,这是保险代理人制的深层问题。但相对于银保渠道,尚属于国寿相对可以控制的范围。另一方面,则显示了国寿营销员保单销售的粘性,或者说,说明了国寿这60 - 70万营业员的保单售卖能力,已经接近一个平台。要大量增大首年期缴业务,并保持稳定增长,是一个任重道远的事。
也即是说,如同前面所说明的逻辑,个人渠道新首年期交保单继续保持稳定的情况,总体期交总保费依赖于时间累积。旧保单已经累积到一个阶段,新保单的拓展速度,相对于所累积的旧保单而言,比例会越来越低。如果国寿要寻求新的增长点,除了前面所说的增加业务员之外,必须探讨是否有其他渠道来协助增长,比如说,银保期交。这将在后面数节继续探讨。
Michael Chen 写于2012-5-3,修订于2016/3/24